|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有效预防、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

  发布时间:2012-02-20 11:27:20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它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那么这种心理活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后对青少年又将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本文将对此着重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
力。青少年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较为重要的因素还有: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缺陷、不良交往、教唆、模仿与受暗示、不能抗御犯罪的诱惑与胁迫、自制力的缺乏、 精神发育不
全、人格障碍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疾患等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与犯罪类型
      结合青少年犯罪心理看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有:
      1、以贪财为主要动机的犯罪。青少年没有固定的收入,却有消费支出的欲望。如果家长不能满足要求,就可能通过盗窃、抢劫来解决钱财的问题。
      2、以情感的发泄为主要动机的犯罪。或许是成长的烦恼对青少年的困惑无法排解,或许是家庭没有温暖、学校压力过大,当他们内心空虚感到郁闷时,打、砸、抢就成
了他们发泄的渠道。
      3、以满足性欲为主要动机的犯罪。医学研究表明,现在的孩子生理年龄趋于提前,青少年已有了性成熟的特征。青少年由于对性的控制能力较差,就会超越法律的界限

      4、以游乐为主要动机的犯罪。网吧、游戏厅、游乐场遍地都有,经营者为了赚钱,不限制青少年进入。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孩子从网吧走向了监狱。
      5、以自我显示、争强好胜为主要动机的犯罪。青少年表现个性的方式不恰当,把违法犯罪看作是有胆量,够朋友,当受到法律处罚时才后悔莫及。
      6、动机与行为不相称的犯罪。有些青少年犯罪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意图,看起来似乎不切合实际,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同学之间多看一眼,感觉不好就动手、动
刀,引发命案。
      7、以好奇和尝试为主要动机的犯罪。精神空虚寻求刺激,也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动机。
      青少年罪犯的犯罪类型:
      青少年罪犯的犯罪类型中,据有关资料显示,杀人(伤害)、抢劫、盗窃、流氓、强奸(奸幼)等五种罪占97%,其他罪只占3%(数罪并罚者按主罪统计),即体能型
犯罪多于智能型犯罪。这是因为这些罪犯目前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智力水平还未发育成熟,罪犯主体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崇尚暴力,在人际关系冲突的激情下容易使用暴力攻击对方。另外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的条件下,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亦大大提高。
      三、青少年罪犯的犯罪心理特征
      1、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实现,自我开放。青少年罪犯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纵,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艰苦磨练,不
仅意志柔弱,而且情感也十分脆弱。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缺乏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致于无视甚至藐视社会公德。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暴露出很大的缺陷,他们把金钱、财富与人生价值等同起来,凡事以个人利益、兴趣为准则,追求“自由”、“独立”,养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性,最终自我迷失以致跌入泥潭。
      2、内心的需要宽泛化,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对青少年罪犯来说,“跟着感觉走”是他们最好的写照。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诱惑扑面而来,青少年罪犯各种各样
的欲望被引发出来,以至于感觉逐渐钝化。就象汉光武帝刘秀吃遍山珍海味反而觉得没了胃口,竟留恋起当年亡命时吃的乞丐饭一样。他们无所适从,需要泛化。寻找“感觉”成为他们普遍的心态,为追求感官刺激而不惜伤害他人取乐、去盗窃、去赌博、去寻畔滋事、调戏强奸女性。
      3、动机多样而又茫然,行为易受情绪、情感左右,理智严重缺乏。青少年罪犯犯罪动机呈现五花八门的繁杂状况,以致他们在实施犯罪的瞬间, 连他们本人也说
不清,道不明,只是“情绪化”表现特别明显。加之人际冲突纠纷增多,这些都比较容易使他们产生烦恼与焦虑。如竞争失败使他们产生负效应情绪:如增加挫折感、感到压力和威胁、产生沮丧、抵触、嫉妒、报复等消极心理。这些足以使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的关系”,“弱肉强食”是生存原则。还有失学、失业、失恋、失意等不良境遇,于是这些挫折作用于缺乏理智的青少年罪犯身上,迅速外化为反社会的违法和犯罪行为,释放出强大的破坏能量。
       4、情感淡漠,缺少怜悯心,不计后果,没有恐惧感或痛苦感。青少年罪犯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家长过分的庇护和迁就,使他们几乎都免受了生理、心理、肉体
和精神的痛苦体验,不知痛苦和恐惧为何物。由于视听娱乐工具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都消磨在观看电视节目上,电视夺走了家庭亲情交流,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教育大大少于所给的物质照顾,造成他们不懂得体谅关心别人,待人冷漠,对他人很少宽容忍让,无理也要狡辩三分,得理更不饶人。为此,犯罪时往往凭一时冲动,胆大妄为,凶狠残忍,根本不计后果,更不会考虑给社会造成的损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虽然他们在初中时期都学习过法律常识,粗知法律知识,并非法盲,但他们内心却无视法律,不相信法律的威力,甚至藐视法律,铤而走险。
      5、漠视政治,崇尚金钱、暴力。青少年罪犯对政治生活毫无兴趣或兴趣不浓。目前青少年罪犯犯反革命罪、危害国家安全罪者极少,这从反面也证明了这一点。他
们厌恶、逃避政治学习,而谈论最多的是“如何捞钱发财”、“怎么能当老大”等话题,以金钱、武力论英雄。电视播放的暴力色情,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这些都诱导着青少年罪犯去崇拜模仿那些出演“强者”、“冷面”、“残暴”、“英雄”等角色的明星,并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模仿追求。腐败、超前消费、“黄毒”、武侠热等现代社会病混合作用于他们身上,使他们无力抵制,乏力招架,最后还是沦为俘虏。他们中不少人把性命当儿戏,认为“杀头不过头点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亡命徒的“英雄”观味道十足。
      四、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意义
      1、预防青少年犯罪,防患于未然。 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应当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在幼年期,孩子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
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他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他们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幼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通过家庭、学校、媒体向他们的灵魂深处输入正面的信息,潜移默化地灌输遵纪守法意识,避免青少年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全社会都要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利用这些阵地,将法制教育贯穿其中,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
      我们国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在社会方面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社区成立了帮教组织,在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开设法制课等等。
       2、挽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挽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政策。从法律上讲,已明文规定对未成年人犯
罪应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且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审判政策。处罚只是惩罚犯罪的一种手段,挽救才是解救犯罪青少年的目的,使他们能够认清是非,改恶从善。从现实上讲,青少年犯罪后,仍有漫长的人生之路要走,将来还要面对社会,面对家庭,所以注重青少年罪犯的挽救,对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有积极的作用。
      3、矫正畸形心理,彻底改造青少年罪犯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以世界的基本看法。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后,对其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矫
枉过正,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在矫正畸型心理的过程中,要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身体健康也要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真正使青少年走出犯罪的深渊,达到社会的稳定的作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