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知?知,入德之门,是明道的基础。有知后有觉,知与觉之间,最高境界是先知先觉,其次是先知后觉,再次的是后知后觉。人自生而遇世间万物,对于万物的认知各不相同,这种认知从而影响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由于人们获取知的层次、方面、数量尽不相同,从而,你知却非我知,对待同一件事物的知有时则大相径庭。从而说起,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不能以我之知度他人之知。
知之而后行,知之为第一步,为知行合一之始,如何能知,唯有阅书,阅人,阅事,皆为知之道,而阅事阅人又谈何容易。而此知也不过是个表象,因为知是感性的。而知行合一的知却是理性的,是通过思维加工的过程。何为理性的知,我想那便是觉,是由一个人的悟性高低所决定的。觉是另一种形式的知,是通过感官将对人、事、物的感性的观察深加工后变为自身理性的一种觉悟的过程。此知方为真知,方为知行合一之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有时我们常会被世俗所左右,被他人之知迷了双眼,丢了自己。人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欲壑难填”。我曾尝试静静的坐下来冥想,放空心灵,单纯的听世界的声音,放松去觉察身边万物,这时,我便是宁静的,内心也会异常清澈。我们在对待他人时,包括你爱的,恨的,讨厌的,喜欢的,通常是隔着自己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的各种投射,去感知对方,但你应该明白,你的这些企图、欲望、恐惧、焦虑是不是已经被对方看的一清二楚?所以人要真实的活着,因为真实的活着才能活的通透,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澄澈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能放下心中的屏障,去感受对方内心深处经历的历史,顺着他人内心的历史去感知他的喜好、悲愉,然后顺着这个纹路去理解对方的知,这便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知。
我从未停止去思考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究竟所为哪般,年少时觉得,做一名对这个世界有价值的人,给这个“有价值”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便又是一层知的困惑。时光荏苒,经历过一些世事后我开始发现,不仅要“有价值”,也要“随性”的活着,才是成功了。而死亡之于人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想应该是一个知消灭的过程,无知了,便是死亡了。现在的我并不像年少时那样惧怕死亡,我努力的朝着光去靠拢。对于各种知,我不求甚解,我读书,旅行,摄影,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文字和图片去记录我所感知的世界。所有的一切,只为内心世界的充实。不苛求,不自责,这是深植于内心深处的无知。
心中之世界虽无限但还算宽泛,我曾天真的以为我能掌控它,但随着岁月的磨砺,我终于明白,在这茫茫苍穹中,我只能不断寻找各种深遂的眼睛,如果不深遂,哪怕要真诚。我知道我想要的是那束能照亮我生命中的光,于是,我渴求从阅读中寻觅。而越来越多的阅读,让我觉得世界越来越无疆,对世界的渴望也越来越深刻。我越是累积,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我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的路上,察觉内心世界的浅薄。
从已知能向已知,是通常意义的学习,而从已知能向未知,才是真正的收获。在这种未知之中,会发现,未知是个宇宙,是一束光,很多自以为已知的也只是未知而已,包括你所认为的婚姻,事业,爱情,你所知的未必是真知。若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要“实事求是”。所以,知行合一的第一步在于知,在于如何获取真知,在于真切地去经历那“九九八十一难”,获取真知,而后践行于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