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广乔学社】读书是终身的爱好:五本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2-04-26 17:18:4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是我终身的爱好。”龙沙区法院青年干警的文化家园“广乔学社”自去岁成立以来,作为推动龙法党建的有力载体和加强干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法律文化作品,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积极性,促进并提高了干警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向社会传播了法治正能量。为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厚植底蕴,奋发向上,广乔学社特将干警读经典著作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希望将所知所学充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准确把握法治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站稳人民立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法律产品。

    先知穆勒——《论自由》读感

    《论自由》的作者约翰·穆勒实非等闲之辈,其父亲的老师是大大名鼎鼎的边沁,其养子则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大哲学家罗素。单从这两个人物的主张就能看出穆勒的思想必是功利主义的一派。其预测的很多事情现在看来都是极有远见的,比如多数人的暴政和平庸之恶等。这些东西如果用国语通俗翻译过来,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是对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怀疑,这是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典型立场。其认为,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是平庸的,由此导致很多风俗习惯都是以讹传讹,不同宗教中的不同信仰亦都是未经实证、不可理喻的。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来如此”未必就对。

    二是保持自由发言讨论的重要性。穆勒认为,即便是错误的东西其中也有一定的真理,所以万不可以权威之名压制不同的观点,事物只有保持一定的参差不齐才有活力,切不可千人一面,整齐划一。这个观点和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政党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出一辙。基于此,他反对官办的教育和将所有精英融入官僚体制的做法,因为这样会导致这些精英只想升迁不想创新。

    三是对个人自由的全力维护。在这一点上他把人权精神和个性自由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区分私权利与公权力界限的基本标准。当然,他也反对个人对权利过度自弃,如卖身为奴,因为这种对个人权利的处分自由是“不要自由的自由”。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那些将全部个人权利交给公共意志的做法与卖身为奴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因为这种做法最终造就了专制制度,最终培养了奴性。

    大时代的思想家——《自由四论》读感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点既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也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一团很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作为有史以来继弥尔顿、穆勒二人之后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其对自由的理解在先人的基础上明晰了很多,与过往的一些哲学观点不谋而合。比如其提出的“消极自由”概念,就是警示公民在按照契约方式让渡个人权利给政府时,必须保留一些维持其基本人格存在的私权,而不能把全部权利毫无保留的交出去,即如一个国家把主权交出去一样。反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看提倡“消极自由”就是尽量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避免因过度追求和行使“积极自由”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所谓物极必反。这和中国古代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至于其对人类价值多元化的理解,实质上就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再现,这又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完全相合。其以此为基础,对那些企图用一元学说改造世界、左右人类的政治家展开了猛烈攻击,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卢梭和黑格尔。何谓价值多元化,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前提下如何尽量保障公民自由,伯林在此表现出了一个现实主义者特有的忧伤。他认为世间一切不可能和谐完美,不同价值观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对此必须保持适当的宽容,要认可不完美这个客观事实。这和中国儒家中庸之道中的“求缺”“半满”如出一辙。

    把这些道理说的通俗点,就是一句话——自由就是有选择权。这种权利除非侵害了公益,否则不可以被干涉、被代替。即如有多条路可以走、多扇门可以打开、多个机会可以被你把握时,你有选择走哪条路、打开哪扇窗、把握哪个机会的权利。这时如果有人强迫你做出其中一个选择,并说这是为了你好,这就是侵犯了你的自由。因为自由更主要的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我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即如鞋子合不合脚、衣服合不合身、萝卜白菜哪个更好吃一样,只有我自己最知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不能用其理性和道德强迫我选择我不喜欢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选择信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完全应由我个人自治,这就是自由。

    综上可见,伯林与古代圣贤在追求真理、解放人类、创造幸福这些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其之所以能提出更加理性科学的自由观点,更主要的是他生活在丰富多彩、大潮起落、悲欣交集的二十一世纪,这使他历尽沧桑、见多识广,从而有了更多的开悟。就现实而言,伯林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就是要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保持最大的宽容,接受生命的短暂脆弱,接受自然的神秘莫测,容忍个体的千差万别,承认每一个真理都包含谬误,从而在不堪的遭遇面前保持淡定,做一个平和善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历史主义的尴尬——《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读感

    波普尔之所以猛烈抨击柏拉图以来的历史主义,主要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过于理性,比如其种族偏见和对劳动阶层的鄙视等。其实历史主义还有一个致命的局限,就是其无法预测科技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说,政治变革是代数性质的厚积薄发,科技发展则是几何性的突飞猛进,而决定政治的经济基础又与科技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这就导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推演的一些政治规律极可能被打破。比如亚里士多德发挥最大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十万人以上的城市,黑格尔能预见到机械化部队但做梦也想不到核战争,马克思能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却想不到互联网的出现。同样,那些把人看作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亦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而失去意义。

    当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有其偶然性,有时非人力所能及,故而才有反常和意外的出现。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因循守旧,盲从地迷信权威;另一方面,也不能苛求古人,陷入不可知论,失去探索的勇气。在哲学问题上,除了矛盾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外,对未知领域的东西不要盲目轻信,可以有条件地证伪,但不要轻易试错。

    以我们最崇高的名义——《阿特拉斯耸耸肩》读感

    怎么评价安·兰德这部著作的属性呢,是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是革命史,抑或是兼而有之?我的感觉其本质上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文学、政治、经济,包括宗教、历史都是陪衬,这也正是中译本很难看进去的原因。这部著作最要害也是最深刻的地方是作者把对财产所有制(国有还是私有)、财产分配制(按需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更确切地说是按需分配还是按才能分配)、财产管理制(政府主动干预还是用市场自然调整)和产业链等问题的观点用直观通俗的语言和例证表达清楚了,所以说这部著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济学教材,至少可以做反面教材。

    怎么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呢,是一个导师和三个学生的故事、一个女强人与三个超级学霸的爱情,还是颓废的文明时代中一个理想国设计者不屈的抗争?我的理解其主要内容还是论述一种政治理想、政治主张,是乌托邦社会的尝试。从书中这个理想国所使用的货币和各派精英从事的职业看,很显然作者是想在“我不为他人而活,他人亦不为我而活”的政治格言下,推行其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其顽固地认为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最人性、最道德的制度。

    怎样估量这本书的价值呢?是回答了资本家和工人谁养活谁的伪命题、揭穿了自由竞争和国家垄断两种体制的利弊,还是理直气壮地发出了女权主义宣言?我的结论是其大胆揭穿了帝国主义国家反动政客以社会责任为借口对精英阶层(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无耻愚弄,帮助这些社会精英从伪道德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并认清自己被害者的身份,与原始野蛮的破坏力做不调和的斗争。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本书不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能轻易看懂的,不管他是哪国人,受过何种教育,有多高的文化。因为,看懂这本书,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制度思考。

    这本书出版60余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几何时,以普渡苍生为借口、站在道德高地对真善美进行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致使野蛮战胜文明、劣币淘汰良币、劣马驱逐良马的恶行大行其道,资本主义腐朽的三观吞噬着人类残存的理性和良知。这部书启示我们,人类只要敢于独立思考,有时哪怕稍微变换一下头脑,真理就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的内心了。

    当然,作者的局限性和错误也显而易见。其滔滔不绝地论述自由和正义,却对阶层固化的社会原因避而不谈;不厌其烦地对幸福生活进行设计规划,却排斥福利社会建设;浓墨重彩地铺陈所谓精英文化,却对民主政体只字不提。如此,这部著作就有了其天然的缺陷,尽管其出发点是“以我们的最崇高的名义”。

    实战的要旨——《战争论》读感

    克劳塞维兹的经典军事学著作《战争论》是以史例为主,作者本身又是军旅出身,故其视角甚为博大,论述亦客观实际。读罢共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统帅的素质

    战争中,统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统帅必须是实战型的,要智勇兼备,能谋善断,切忌纸上谈兵。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冷静沉着,保持意志坚定,必要时还要敢于冒险。腓特烈大帝即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其能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与各国强敌周旋并取得七年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战略的关键

    打大仗的时候不要考虑留预备队,集中优势兵力是王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多系讹传,稍加分析就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事实上,即使是拿破仑那样的天才也未曾打败过二倍于己的敌军。而在不以占领为目的的战争中,找准机会与敌方进行媾和则是高级的政治智慧。

    三、进攻的原则

    军队在进攻尤其是侵略战争中,给养是相当重要的,不要指望在敌国内以战养战。要注意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依靠山川河流之势为战并非上策,而在春寒泥泞之际行军则是用兵大忌。会战在决胜中是不可避免的手段,也是鼓舞士气的最佳方式,所以不管多惨烈都要面对。

    四、防御的要义

    本书共八章,但防御这一章竟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充分说明在战争中防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般而言,防御一方的优势在于其给养的充足、对地形的熟识以及对民心的把握。在防御中,要充分发挥要塞的作用,此外,在迫不得已时向中心腹地的有序转移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