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广乔学社】同读书,共品美——美文二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16:55:02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是我终身的爱好。”龙沙区法院青年干警的文化家园“广乔学社”自去岁成立以来,作为推动龙法党建的有力载体和加强干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法律文化作品,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积极性,促进并提高了干警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向社会传播了法治正能量。为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厚植底蕴,奋发向上,广乔学社特将干警读经典著作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希望将所知所学充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准确把握法治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站稳人民立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法律产品。

    相逢不改旧时

    ——《传习录》读感

    算起来,从最初接触阳明心学到如今已有二十个年头,尘世中的巨变在令此身经受百般磨砺的同时,内心中亦有诸多新的感悟,对阳明先生的敬仰更加深了一层。

    有人将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当作纯粹的一元论,又声称由于每个人内心的善恶标准不同,故而无法做到“致良知”。这个看法是极不公正的。事实上,王氏心学理论侧重于个体的心灵自由,在择徒时不拘身份,在讲学时不拘一格,在识见上兼收并蓄,不经意中将儒释道法的妙义融为一体,可见其从未将任何事物的真理标准定于一尊,这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故而其绝不是简单的一元论,与朱熹的“天理人欲、格物致知”的僵化思想有明显的区别。且就心学与理学的受众层次来看,前者的素质远比后者高很多。前者多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斗士,后者多为循规蹈矩、甘于自虐的奴才。说的更直白些,前者多是光明磊落之士,后者多为阴险狡诈之徒。而从社会发展来看,心学在实践中运用得当自是造福无限,就连以功利著称的大和民族都对之崇拜的五体投地。而理学贻祸之大又岂是罄竹所能尽书,只要看看外史中那些极度变态的人物就可见些端倪了。

    关于阳明先生在平息宸濠之乱,以及征讨思恩、田州民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问题,亦有人揶揄其使用了权谋,这亦是很浅薄的表现。殊不知,心学的精髓就是活学活用、知行合一,而不是死啃书本、纸上谈兵。在制定战略时,王阳明审时度势,针对不同战况虚实并举、打防结合、恩威并用,兵不血刃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恰是孙子“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表现,与岳武穆主张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亦同出一辙,这反映出心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足以让那些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们汗颜。事实证明,阳明先生得以名垂千古不仅是因为其开创了儒学新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亦仰仗于其平叛的事功,如此,方得以让心学理论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世俗审视中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相反,在战争中不考虑具体的民情、官情和匪情,如宋襄公之流,一味地追求假仁假义,恰是寻章摘句的腐儒之为,不足与高士语。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攀比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故而只要存在阶级和不平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安静,进而认为王学的理论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这个观点不但庸俗,而且反动,也是违背基本常识的。毋庸置疑,在人事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的大同社会,现实社会的不平的恰恰激发了人们追求正义、追求自由平等的热情。而平均主义则于标榜“大民主”的同时,冷酷地剥夺了的私权、钳制了自由,将那些为满足帝王私欲而杜撰的歪理邪说奉为圭皋,将人心变作死水一潭,将公民变为奴隶。所以,究其原因,群体动物之所以成为乌合之众,固然有其基因和智力上的原因,亦有统治阶级刻意洗脑的“功劳”。故而,阳明先生心学中不分贵贱、不论出身,万物一体的平等观念更显得弥足可贵,一似润之先生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了这等豪迈的理想和抱负,复加以小心行事,知行合一,人类才有望实现真正的自由。

    “园林再到身犹健,官职全抛梦乍醒。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重读王氏心学,不觉中想起了范讽这篇如黄粱梦醒般豁达的诗句。

    美的源头

    ——《诗经》读感

    我看过的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美人形象都似不如诗经里的那些女子,那月下的佼人、水中的伊人、骏马旁的硕人、城墙边的美人、露草上的仙人、新婚中的良人,还有大车上面如桃花的姜姓姑娘、东门外人群中的白衣女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席慕容在写《无怨的青春》时,一定是想到了这首《月出》, 想到了月光下的那个佼人,而她笔下“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一定是诗经中的这轮月,否则不可能那么纯,那么美,那样令人心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琼瑶大姐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在水一方》,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之同名主题曲,其歌词即源于这首著名的《蒹葭》,难怪我们初听时就感觉到空灵婉转似曾相识,原来那是从祖先的基因里传来的。琼瑶把“伊人”该做“佳人”,固然是照顾现代人的情绪,但却把诗经中那种若即若离的飘渺意境破坏了,因为“伊人”这二字在形容古典女性的优雅时本是无法替代的。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诗经里的女性形象皆自然健美,与后世的小家碧玉有天壤之别。想一想,蓝天白云下,丽日原野中,一个身材健硕面容自信的女子扬鞭立于高头大马旁,那画面该是何等地俏丽、生动、令人气爽!相比于纳兰词中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的小格格,诗经里的这个“硕人”多了坚强,少了柔弱;多了豪气,少了矫情;无一点娇柔的做作,无一丝多余的脂肪。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草木本无情,但一经情人之手,其被爱意赋予的深情即充满了无穷的张力,即便是寻常小物,也会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里,沈世均冒着霏霏雨雪为顾曼桢寻找丢失的手套时,其心情是否和“俟我于城隅”的美人相约的少年同样忐忑?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神仙姐姐王语嫣是这样出场的, “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段誉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想一想,此中“烟霞轻笼”的背影与寒露中的“清扬婉兮”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牵牛”“织女”二词最早见于小雅中的《大东》,所以我总觉得后世那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亦应是受了这首《绸缪》的启发。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这首诗分明让人想起都城南庄在灼灼桃花旁为崔护捧水的那个痴情女子,那个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场景,只不过诗经中车上的这个女子其容颜是木槿花的粉色,更亲切,更纯洁。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我相信,欧阳公在写“人约黄昏后”时一定想到了东门外的杨柳,辛稼轩蓦然回首时看到的灯火阑珊处的人,就是他想象中东门外的那个白衣女郎。由此以降,后世所有的美丽的约会、缠绵悱恻的相思都应是东门的续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