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渐凉的秋风中,由最高人民法院监制的电视连续剧《底线》正不徐不疾地播放着,因其大多选自脍炙人口的真实案件和通俗易懂的普法知识使得大众们对本剧投入较多的关注;在追剧的大潮中,不乏有许多龙沙区法院的干警们,对于这部反映他们真实工作生活的电视剧,他们有许多感想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心声吧!
01《无畏的坚持》
——立案庭员额法官 赵亚琳
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坚持最高的道德底线,他们坚守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就是人民法官。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我国的司法事业无私地奉献着。
最近,由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全程指导的电视剧《底线》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全方位展现中国司法体系改革、建设最新成果,是一部优秀的反映法治生活、法官工作的电视剧。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能看到有这样一部真实展现人民法院和法官风采的电视剧上映,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光荣。该剧真实还原了人民法官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剧中的人和事仿佛是一个个缩影、一面面镜子,照在我们的身上。
看了该剧,我感触良多。剧中,方远法官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能义正言辞予以拒绝,这体现出以方法官为代表的一批人民法官在诱惑面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职业信仰。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人民法官,我们面对的诱惑之多,我们的责任之大,所以,要时刻紧绷心底的那道“线”。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要常醒自身,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到首位,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廉洁自律,坚决不能跨越党纪、国法的“红线”,社会道德的“底线”。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让我深有感触。方远法官在接待前来立案的人民群众时,针对群众要求的立案问题, 先告知其不符合立案要求,接着进行了耐心的接待和解答,并主动联系所在街道的相关领导前来协调解决办法,在送别当事人时还将联系方式留下,方便人民群众及时咨询相关法律问题,上面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在细节中体现了方远法官在维护法律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也将司法为民的温暖送入人民群众的心中。法律是维护公平义的,但它同时也是有温度的。一次公正的司法审判,一次耐心的司法服务,都可能温暖一个当事人受创的心灵,让他们在司法维权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也许在许多人心中,法官是高大上的,但是通过这部剧,他们会看到,现在的法官不再是坐在高高的审判台上,法槌一敲定乾坤,而是走到了人民群众中去。所以,扎根基层的我们,在工作中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做到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终其一生,我可能也无法触及到杜甫“安得广厦千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伟大情怀,可能也无法拥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勇气和魄力。但我知道,一个法官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坚持,那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捍卫。无论面对怎么的困难险阻,都不能畏惧、退缩,要始终坚持法律至上,人民至上。因为我们是人民利益的最后防线,我们退缩了,让步了,人民利益谈何保障,人民利益谈何维护。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法官,我们要坚定、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人民法官的使命。公正、高效地处理好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纠纷,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这信仰和坚持像航灯一样,永远照亮在我的心中,伴随我在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永远的走下去……
02《温暖地平凡着》
——立案庭员额法官 梁瑜
当初听闻《底线》这部法治剧时,我内心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是:“好难得的法院工作纪录片呀!”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十一期间我开启了追剧模式,不仅复盘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典型案例,如雷星宇案(辱母案)、葛晴晴案(江歌案)、网红主播猝死案、反性骚扰等案件的同时,还向剧中的法官们学习了调解技巧和裁判思维。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家长里短的民事纠纷,落到当事人头上无小事。我们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每日被各类案件裹挟着,通过法庭上和合议时不同观点的交锋,通过审理过程所依据的法律条文、证据的梳理,运用法律谨慎处理着每一起案件,努力寻求利益和情感的平衡,修复社会关系裂痕,使法律权威和道德评价共存。
走进法院寻求帮助的群众无一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或是有想不通、弄不懂的困扰,如剧中的拆迁户齐大爷为多得一些补偿款,时常来法院找方远要求立案,可是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在职责范围内对齐大爷的立案要求无能为力的方远每次都对齐大爷笑脸相迎,除耐心倾听齐大爷的诉说外,还主动帮助联系相关部门,对案件进行诉源治理。“法条姐”叶芯主动从最高法调入基层院,她不但业务精湛,还有点“轴”。叶芯的“轴”来源于对法律的崇敬,来源于对正义的追求。在叶芯的帮助下,职场性骚扰案的李芳凝才勇于直面吃瓜群众的围观,打动以死相逼的老母亲,坚持诉讼到底,最后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全部诉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法院人秉持着正义、客观、善良与当事人打交道,或细腻,或快节奏地向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时,对于每一位走进法院的普通百姓来说,不但传递了法治的力度,还传递了法律的温度。
我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平凡法官,面对现实的纷繁复杂、情势多变,“如何在现实工作中彰显法律天平的公平公正”成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办理案件时要勇于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仅要关注案件的审理过程,还要关注其背后的价值观较量,如雷星宇案表面上是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定性之争,实隐藏着暴力讨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法性,再如葛晴晴案表面上是犯罪者已经为此付出代价,受益者无过错则无责任,实隐藏着“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的道理。正因如此,在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中,坚守主流价值观尤显必要与重要。我们引导着的社会正义评价,不仅外化于威严的国徽和法庭上,也内嵌在对公道伦理的判断和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判词里。
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要向剧中的方远、叶芯等人所饰演的法官看齐,在法理情的交织中,守护为民的根本,在庄严的现实主色调中,透露出着温暖的底色。
03《路,在脚下……》
——民事审判一庭员额法官 李聪
“法官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成长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经验的累积。”这是我的前辈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话,也是我经常提醒自己的话。近日来,随着《底线》这部反映我们基层法院日常工作的影视剧的热播,通过剧中主人公方远(大家都戏称他为“方婶儿”)的所作所为,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很多人追剧看《底线》,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剧情结构完整,故事性强,更是想透过这部影视剧了解法院的日常工作,揭开法院工作的神秘面纱,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直面法官的工作。但是对于身处剧中工作的法院人来说,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在看自己工作的“监控录像”。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故事,这就是我们真真实实的工作,就是每一次熟悉的开庭,就是每一个平凡的“她”。
“她”,就是我身边的“方婶儿”,在法院工作几十年,从当年初入法院时的“小字辈”,成为了今天90后、00后口中的“姐字辈”、“姨字辈”。“她”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都是严肃认真的,不论是家事案件,借款案件,还是一般的侵权案件,“她”都会认真的研究案情的始末,不会因为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就怠慢轻视,也不会因为诉讼标的只有几百块,就漠然置之。
“她”习惯在每一次开庭前都写好审判提纲,不论案件难易。刚开始和她一起工作的时候,我很不理解,我们只是最基层的法院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最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这样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她笑着对我说,写提纲是她的习惯,也是法官对于当事人和案件的一种尊重。对于一个法官来讲,每年两三百件收案,一个案子只是二三百分之一,但是对于案件的当事人来讲,可能一辈子就这么一件诉讼案件,那么这件案子的处理,可能就是他一生中唯一与法院,与法官近距离的接触。所以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就是他心中对法院和法官,对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最真实的感受。不要小看我们基层工作的法官,只要是为百姓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我们的“小纠纷”与“大案件”同样重要。
“方婶儿”说法官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听当事人的“抱怨”。是的,来做民事审判工作的第一天,“她”就告诉我,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是处理好民事案件的第一步。处理民事案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我们要为当事人选择一个更适合,更恰当的问题解决方式。我喜欢她的温婉,喜欢她处事的平和,喜欢她面对案件时的沉稳与睿智。
“她”是谁?你是否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是的,是“师父”的样子。就是因为有着太多像她这样的前辈,将法律精神一代代的向下传承,为法院工作鞠躬尽瘁,才将审判工作的执着精神注入了我们的灵魂。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像我一样的民事审判新人开启了工作的大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都怀揣着梦想,都对明天充满了希望,或许未来是一场充满荆棘的旅程,没有驿站,没有避风港,但我们不能退缩,也没有后路,因为执法之路就是这样一场未知的修行。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向前冲,冲个全力以赴,冲个无怨无悔!为心中的正义而努力,为坚持的自己而喝彩。
莫让青春付流水,莫让韶华空悲切!
想到此处,我默默的打开电脑,在第一行写下“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