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心得
——贺星
起初了解到樊锦诗是在数字人文课堂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欣赏数字敦煌,技术与艺术的碰撞让敦煌莫高窟这座文化宝库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课后收集资料时看到了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景诗自述》。
只看一眼封面上的照片,就被“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气质深深吸引。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从江南走入西北,从繁华都市走向茫茫大漠,睡土屋,喝咸水,吹风沙,半个世纪坚守在莫高窟,在面临与爱人孩子常年分隔的痛苦时,她也曾几度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为了使命坚守在干旱的大漠。她说:“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本书是由樊锦诗老师口述她与敦煌的故事,后经顾春芳教授整理而编写出来,被列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基于为敦煌留史、续史的立传动因,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樊锦诗的成长轨迹与个人成就基本都以敦煌为背景展开,且书中多个章节涉及大量与敦煌保护研究相关、带有一定学术性的专业内容。全书13章,一半人生一半历史,语言平淡却又沉甸甸地描绘出一个人的宿命和一个国的历史气象。全书通过口述的形式,将其人生轨迹与敦煌莫高窟的繁荣、颓废与再度走进大众视野结合,在大漠风沙里讲述人间烟火,在历史荣辱中描绘敦煌文化。让人读罢,既认识了敦煌文化,也了解了樊锦诗。之于敦煌文化,书中大量设计敦煌及敦煌学发展研究进展,并选择了敦煌石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用若干章节进行独立介绍,内容颇为晦涩难懂,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辅助理解。之于人生,樊景诗服从毕业安排来到敦煌,在选择实习地点的时候,是对敦煌抱有幻想的,因为那些敦煌的图片给她勾画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可当真正踏入敦煌,面对艰苦条件和体弱多病的身体素质,她犹豫了,但在困难与责任面前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比选择艰难的是坚守,她用一生诠释了“君子不器,择一事,终一生”的意义。
读书不仅看别人的人生,也看自己的人生。梁启超先生曾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面对工作不仅要爱一行干一行,更要干一行爱一行。青年人要肯吃苦,甘奉献,勇担当,向樊景诗学习,带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大胆逐日。
最后,借用樊景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激励自己砥砺前行:“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编辑 沈佳琦
一审 贺 星
二审 李雨潼
三审 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