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时光流转,秋天如约而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精神,扎实做好全民阅读工作,在秋高气爽的9月,龙沙区法院依托“广乔学社”平台举办读书赏析会,共同“品味阅读、分享经典”,期待在秋露的晶莹里,际遇时光流转的每一程温暖。本次读书鉴赏活动下的系列文章均出自干警的亲身感悟,敬请广大读者品鉴。
《<我与地坛>读后感》
——综合办公室科员 耿波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是偶然间在抖音评论中翻出的一句话,好奇心驱使我去寻找它的出处,就这样我极其幸运的与《我与地坛》相遇,而后也算是“结识”了史铁生。
一、绝望中自我救赎
书中他讲述自己在最狂妄的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腿,治疗结束之时轮椅生涯开始,轮椅带着他几乎走过地坛中的每一个角落,几年后他终于想清楚活的问题。
在与轮椅相伴浸在园子里的每一段时光,他可能都在想生与死的问题,绝望充斥在那段昏暗的时光里,他深陷其中痛苦不堪。但一切又像是命运的苦心安排,让他在绝望中有宁静之处可去,听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看瓢虫爬的不耐烦忽地飞走,感受时光的流逝……最终在绝望中找到活着的意义。
二、回忆中窥见母爱
园子每一处烙下的母亲的脚印、满是担心却又不敢询问的犹豫、无数次目送出门却又久久呆立的身影……数年后母亲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只是这个时候,母爱的无言与深沉才击中他的内心。
人世间有千种角色,唯有母亲的孩子一角最好扮演,她从不会要求你情商出众、智力惊人,也很少要求你大富大贵、平步青云。她只是会在你晚归时提前备好温热的面、在你遇到难题时默默为你担心。母爱是家庭中最不易察觉的情感,就像是年少时发出的一枚子弹,在多年后才会正中少年的眉心。
其实这本书还写了难能可贵的友谊,在他与轮椅为伴的时候,朋友们总是结伴来陪他聊天,带他出去“运动”。只不过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两个部分,一个是他强大的精神内核,若是将我代入他的人生中,我不确定是否可以从悲痛中走出来,是否可以找到活下去的依托,并且有如他一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总是选择感谢的,感谢上天给他那样清净的所在,感谢朋友在他绝望时给他部分活下去的希望,感谢所相遇的一切。另一个就是他描写的最朴实的母亲,或许是他写出了万千母亲的缩影,读时多次泪目。二十几岁的年纪,总觉得跟母亲相处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所以母亲只能选择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我远行,而我也从未回过头,感受母爱的寂静无声与震耳欲聋。
在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把书翻出来重新读一遍,感受生命的蓬勃力量和母亲的涓涓爱意。
《读<围城>有感》
——审判管理办公室法官助理 曾智慧
在读完《围城》后我很难描述心里的那种惆怅。这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生,但平淡而又贴合现实的生活却又充满了相当真实的酸甜苦辣,让我一时间百感交集。《围城》是我读过的一本深具内涵和思考的小说,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围城》通过对都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困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扰和矛盾。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个体,他既有着对自由、追求理想的渴望,又因为恐惧现实的压力而不敢跨越围墙。这种困境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在努力追求理想的路上,或许也会被外界的期待困扰而感到迷茫与失落。
其次,但凡读过这本书的人,最难忘记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小说中的爱情描绘让我深入思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鸿渐与白流苏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与孙思邈之间的亲密关系,都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难以抉择的困境。我意识到,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爱情和责任、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我们身处于社会这个巨大的围城之中,时刻需要在影响我们决策的各种因素之间做出选择。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被困于围城之中,而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需求。
最后,小说中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给了我很多启示。方鸿渐的内心活动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不断追求自由和理想,却又感到困顿和无力。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欲望和理想,更应该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奉献,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付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摆脱对“围城”的困惑。
《围城》给我带来了很多深思和启示。它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让我反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勇敢地跨越“围城”,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并积极地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连接与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幸福。
编辑 沈佳琦
一审 办公室耿波、审管办曾智慧
二审 李雨潼
三审 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