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时光流转,秋天如约而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精神,扎实做好全民阅读工作,在秋高气爽的9月,龙沙区法院依托“广乔学社”平台举办读书赏析会,共同“品味阅读、分享经典”,期待在秋露的晶莹里,际遇时光流转的每一程温暖。本次读书鉴赏活动下的系列文章均出自干警的亲身感悟,敬请广大读者品鉴。
《读<许三观卖血记>》
——民事审判二庭副庭长 陈衍如
有人说余华的作品总是用最冷静的语言,描写最残酷的现实。《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许三观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在那个年代,似乎这是很多普通人一生。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在年轻的时候,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身体和家庭实力。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压力逐渐加大,许三观一而再再而三的卖血。每一次卖血,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为了给闯祸的儿子一乐赔钱、为了自己曾经心仪的女人、为了家里人吃上一碗阳春面、为了给二乐找个好工作、为了给一乐治病。
生活总是不如人意,许三观最喜欢大儿子一乐,可偏偏一乐不是他的亲儿子,可偏偏许三观卖血12次,7次都是为了一乐,为了一乐闯祸、为了一乐治病。生活又总是给人希望,一乐认定了只有许三观是他的亲爹。尽管许三观不断的强调他不是一乐的亲爹,可许三观卖了血还是要给一乐买一碗阳春面。当知道一乐有病,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卖血救治,“不要命”的去卖血。血缘并不是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许三观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尊严和坚韧。他用自己的身体扛住了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在苦难中,他用自己的坚韧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
有人说余华是把残忍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我想这是余华看透了世间悲喜,依然在痛苦和残酷中选择快乐,选择对生命的感恩和热爱!
《<活着>读后感》
——胡辰琦
当我在闲暇之余捧读了《活着》之后,有了很大的感触。故事开头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不幸被国民党捉壮丁历经波折而幸存于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继而女儿凤霞产后得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最后女婿二喜工伤亡故,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亲历这数番亲人的死亡,福贵老了,他的人生点缀也被剥夺得差不多了,“活着”——最后终于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奢侈”,故事也至此结束了。
全篇看来,从悠然到凝重,我的内心一直盼望福贵走上幸福的转折,但作者给的结局和大多数平凡普通的人一样,福贵从大少爷到后来的支零破碎的生活,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苦难。余华的表达在细碎处有着不动声色的克制感,并让这种克制感饱含着奔放和坦率,平凡视角,往往是去着眼于普通的小人物,去讲述或呈现他们的跌宕起落、人生悲喜。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只不过是寥寥无几,活着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更加懂得在逆境里也能热爱生活。生命是一条越走越窄小的路,就如同福贵一次一次失去亲人后,越接近终点就越只会剩自己一个人。这和他人的爱意与关怀无关,与快乐或悲伤也无关,只是因为接近死亡的完结过程,使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生命时空的一些真相,而这种真相里,有一种只能自我承担和面对的深刻的孤独。我们常认为孤独是种不好的感受,不好的词语,可生命深处的那种孤独,其实没有色彩,也没有好坏的属性,只是像空气和水一样的真实而本源的存在,昭示着生死之间的归途。正如书上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一个人平凡的一生,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更加领悟生命的卑微与尊贵,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尝过世间百态,经历生离死别,逃不过自然法则。这是余华对人生的态度,也是《活着》里福贵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生活里经历了各种苦难,依然要笑着面对,这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也是活着的意义。
余华的语言朴实华丽,正因为这样的质朴语言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沙子再渺小也有它存在的意义。福贵是这样,我想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面对苦难时都会像福贵一样,或许生活困苦,或许屡遭不顺,或许家人逝世,但依然坚强的生活。没有所谓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活着,就像余华自己说的,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死亡是恐怖而冷漠的吗?其实死亡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和特质,它只是我们身处的自然世界再平常不过的记号,像花落云舒,日光倾城,像寒暑更迭,春夏秋冬。余华的《活着》教会了我们总要学会去直面它,并以郑重态度相对,以此善待流淌过的时间,善待生命的尊严。
编辑 沈佳琦
一审 陈衍如、胡辰琦
二审 李雨潼
三审 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