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三争”晋先“强院”党建行•【广乔学社】美文鉴赏——《至情莫过如此》《刻骨的忧伤》

发布时间:2024-08-28 14:51:25




    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为营造全院干警多读书、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学习氛围,为干警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打造“书香型法院”,龙沙区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了“广乔学社”,建立起广大干警的精神文化家园。广乔学社美文系列的文章均出自干警的亲身感悟,敬请广大读者品鉴。

    《至情莫过如此》

    众所周知,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代表,书中诗词曲赋较多,且多为上乘之作,尤其是宝黛二人的作品,至情至性,浑然天成,其中最深情、最至性的作品莫过于《芙蓉女儿诔》。

    我们无从得知曹公在撰写这篇诔文时的真实心情。

    是何等极致的爱恋,才能让曹公用金玉、冰雪、星日与花月来形容一个人,且称所有上述之物尚不足以喻该人之珍贵、纯洁、光华与美貌;又是何等深沉的悲哀,让作者借玩世不恭的宝二爷之口,道出“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样的千古绝句,将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侍女,比作帝王将相;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让生性洒脱的怡红公子发出“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的锥心之叹;又是何等出离的愤怒,让一介温文尔雅的书生发出“钳婢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怒吼?须知,此等剖心之语原应是出自草莽英雄之口啊。

    要回答上述疑问,必须了解宝玉的为人。在曹公笔下,宝玉是一个有着现代民本理念但处于封建体制框架之内的人。在宝玉心中,众生是平等的,即便是身份低微的丫头亦如此,他评价一个人,是看其精神本质,而非物质表象。这使其与同时代那些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其成为同时代中最孤独、最抓狂的人,孤独到只能在脂粉群中厮混,抓狂到只能到裙钗之中寻找安慰。但也正因如此,才能让举世无双孤标傲世的绛珠仙子对其一见钟情,“满纸自怜题素怨”,只有宝玉才能解其诉秋之心。难怪宝玉一听《葬花吟》就立即痴绝,一看《桃花行》就知道其是出自颦儿之笔,可见二人乃真知己。

    还有一个小问题,以黛玉这种习惯吃醋的小性儿,为何对晴雯竟如此宽容?非但如此,其还与宝玉共同修改诔文,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此小小的变动如同谶语般将宝黛二人的结局揭开,让人泪目。之所以如此,要从黛玉和晴雯的关系说起,晴雯是黛玉的影子,黛玉是晴雯的真身,二者本身就是一个人,所谓如影随形,从影子上能看到真身,晴雯的命运也就是黛玉的命运。试想,影子没了,人还能长久吗?是以,继晴雯之后不久,薛宝钗在各方势力筹划之下出闺成大礼,苦绛珠则含恨而去、魂归离恨天。如此,其对晴雯的宽容甚至于欣赏就不难理解了。

    《刻骨的忧伤》

    《洛神赋》全篇文辞华美、仙气十足,有如神助,尤其是第三部分叙事宏大,极尽铺陈,将宓妃之艳丽写的美仑美奂。但窃以为,赋中最感人的还是最后一部分即第9段。该段虽只短短7句,不算标点符号才79字,但句句道的都是离别,字字书的都是忧伤。可谓字字藏怀念、句句含深情,时时想从头再来、处处盼魂梦重聚。这是铭心的爱、刻骨的伤,与篇中那些盛大华丽的文字恰形成鲜明对照。

    不妨将此段逐句赏析如下: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洛神临别时那回眸一笑是压垮诗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夕阳西下,别离近在眼前,女神回转呈露皓质的延颈秀项,启丹唇外朗,发皓齿内鲜,一记“纡素领,回清扬”,看似轻风拂柳,对子建来说则是击在胸口的重重一拳。“足往神留”,一往一留,写尽其魂不守舍之态、缠绵不舍之情。

    走不出来就要继续想,“移情想像,顾望怀愁”,他在想什么?是那如惊鸿游龙般翩婉的身影、俊美的图像;他所怀又是什么?是那匏瓜无匹、牵牛独处的孤凄和不尽的离愁!“顾望”二字,将诗人逡巡徘徊、无限留恋、欲罢不能的情状描绘得淋漓尽致。

    想着想着,诗人不觉进入幻想之中,“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诗人此际神情恍惚,想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再睹佳人“凌波微步”,再看佳人“踟蹰于山隅”,再见佳人“转眄流精”,再听佳人“陈交接之大纲”。然而洛山渺渺、洛川茫茫,任凭诗人如何奋楫,溯回从之,溯游从之,仍见不到伊人雾绡般迷人的轻裾。

    驾舟回溯,寻佳人不见,诗人的思绪重又回到片刻前,回到相逢时的喜悦之中。那一刻,我“申礼防而自持”,洛神“指潜渊而为期”;我“解玉佩而要之”,伊“抗琼珶以和予”。此情此景在头脑中一经浮现,诗人那如烈焰般的深情便再不能自抑,于是“浮长川而忘返”,几经周折,不得而见,心意沉沉,“思绵绵而增慕”,此时此刻,那刻骨的相思愈加强烈。

    是日,诗人彻夜失眠,直到天明,“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严重怀疑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润之先生的《虞美人-披衣起坐薄寒中》均源于此),诗人这一夜满心满眼想的、念的都是宓妃,具体想念宓妃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想其高高的云髻、弯弯的修眉,抑或是想其善睐的明眸、甜甜的笑靥;或许是感念其“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的痴情,抑或是遗憾二者人神道殊,“怨盛年之莫当”。

    一夜苦情,美梦破灭,诗人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于是催促车骑,打道回府,“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东路遥遥,再回头沧海桑田,又不知是何日何年,从此真的是天人两隔,永无相见之日了,正所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可诗人真的是不甘心啊,那定情的名珰还套在我的指上,幽兰般芬芳的气息还满盈我的口鼻中,那柔媚的体态仍在眼前不时浮现,醉人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叫人如何能忘!于是“揽騑辔以抗策”,怅然良久,数度回眸,终究是“怅盘桓而不能去”。

    编审 | 王思蒙

    二审 | 李雨潼

    三审 | 侯  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