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为营造全院干警多读书、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学习氛围,为干警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打造“书香型法院”,龙沙区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了“广乔学社”,建立起广大干警的精神文化家园。广乔学社美文系列的文章均出自干警的亲身感悟,敬请广大读者品鉴。
关山难越
古往今来,能称得上天才的文人并不是很多,王勃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天妒英才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出身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天纵奇才,又非常勤奋,故而其少年得志并不奇怪。
后人知晓王勃,多源于其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那个闻名天下的《滕王阁序》,但对其遭遇多不甚了了。实际上,他十八岁即入朝侍奉太子,给太子当老师,可谓至尊到了极点。可惜因少不更事,写了一篇在政治上颇为不当的文章,被李治也就是唐高宗开除公职,这相当于最严厉的行政处分。离开长安后,他前往蜀州,开始身无分文,受尽冷遇,此间其雄心不死,又参加了朝廷组织的考试,但由于当朝宰相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甘小人欺负的他一怒之下就放弃了复试。此后他历经周折好不容易在虢州谋了个参军,却因一起悬案而犯了死罪,入了死囚牢,这是当时最高的刑罚。
幸运的是,不久武氏当政大赦天下,王勃是以捡了一条活命。也正因这宗公案,其深爱的父亲受到连累,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今天越南,条件极为艰苦。王勃是大孝之人,对之满怀愧疚,遂决定不远万里去探望父亲。此间武氏曾招其入朝,准备为其官复原职,彼时王勃因看父心切,加之不乏对朝廷感到心灰意冷,就婉言谢绝了。在探望父亲的途中,他应人之邀,到洪昌府也就是今天的南昌赴宴,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个光芒万丈,享誉千古的不朽文章就在这里喷薄而出了。
初读《滕王阁序》,是那种大气磅礴、英姿勃发、才华横溢、汪洋恣肆的感觉,而今读起来感到的却是满腹的不平。大抵古来的规律就是悲愤出诗人、抑郁出名篇,《滕王阁序》之诞生,一半归因于王勃资质中自带的的冲天才气,一半要归因于其一路走来遭受的不平。若不经历那么多的人生起落,不论何等才人,其人生都不可能这么开阔,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空前绝后的好文章。比如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意之人”,借景抒情,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有个中痕迹;“襟三江而带五湖”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金句即便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寻常人至少应该是壮年以后才能发出这般感慨,而王勃作为二十几岁的青年,因经历之特殊丰富,却把整个人生都看透了,如此苍凉、如此沧桑的文字,我们今天读之亦为之感叹。
《滕王阁序》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唐诗宋词中的杰出人物李白、苏轼都不同程度受到其影响。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是“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翻版;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盈虚者如彼”等,均是从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化来的。而苏轼本人更是亲自为滕王阁题字,这个匾额至今仍在阁上。
此外,王勃于文中创造了四十余个成语,其中诸如“一介书生”“老当益壮”“青云之志”“萍水相逢”等一经传颂即为经典,与我们平素使用的语言文字已经无法分开了。而那首家喻户晓的乐曲《渔舟唱晚》的产生,更是要归功于这位古今第一才子。当然,因骈体文格律所限,王勃文章似少了盛唐李白的仙气,但若老天再假其以二十年时间,恐怕唐诗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毋庸讳言,与王勃相比,世间那些自视才高的人都要感到羞愧,而如我等肉眼凡胎、坐井观天之辈,还有什么资格喋喋不休,自谓怀才不遇、失意不平的呢?重读王勃文章,体会一下其不同寻常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对此,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今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去次南昌,有闲时到滕王阁凭吊这位伟大的诗人。
我为什么喜欢李白
大凡一般诗词,若太过多愁善感,讲什么风花雪月、离愁别怨,多半不会招人待见。然而,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灞陵亭送别》这首诗,满篇尽是“伤心春草”“骊歌愁绝”“今夕断肠”之类的词,若换做别人写,定会落入俗套,让人不屑重温,但一经李白绣口吐出,就令人百读不厌了。
少时不解,李白到底有什么超人本领能写出那么多名篇佳句,令老少咸宜,为什么不论多么微小平凡的事物,于其笔下都能写出大美来,且会被无限超拔至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即如前面提到的这首诗,从时间上看,长亭送别无非片刻功夫,他却能将之赋出古今跨度,“云是王粲难登之古道”,轻轻一笔,不到十个字,就越过五百年沧海桑田,直如行云流水,发乎自然,无丝毫突兀。从空间上看,灞陵亭无非方寸之地,他却似乎能将之写出宇宙天地,“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浮云、落日、高楼并那连绵不绝的古道,这条路在读者的视野中无限伸展,一直延展到无穷的天际。
可见,李白似有藉文字将时空做大做长的特异功能,大到纵横天下尚有余勇可贾、长到独步古今而气犹未尽。同理,不管多么渺小如尘埃般的生命个体,无论是有名的汪伦,还是无名的秦娥、吴姬和赧郎,于其笔下都能够被写出高大伟岸的人格,在其诗句中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经年不朽乃至万古流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遣君尝”等,托诗仙的福,如此普通的人物才能够被人千年传诵,而我们心中也因之增了许多美好的经典。
其实,这一切均源于李白磊落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这些又可归于两个字,即“伟大”。惟其伟大,才会拥有如此开阔的格局,如此高深的丘壑,如此般夺天地之造化、纵横捭阖、惊风泣雨的超级本领,所谓“宇宙在手,满眼生机”,这也正是毛伟人对太白情有独钟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心胸均是与天地连在一起的。而我,一介凡夫俗子,不愿弃浪漫理想,又不得在现实中实现之,故每藉诗仙雄文而吐心中块垒,聊慰平生,是以更喜欢李白。
编审|王思蒙
二审|李雨潼
三审|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