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三争”晋先 “强院”党建行•【广乔学社】美文鉴赏——《兰亭》《赤壁》

发布时间:2024-12-05 17:09:32




    编者按

    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为营造全院干警多读书、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学习氛围,为干警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打造“书香型法院”,龙沙区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了“广乔学社”,建立起广大干警的精神文化家园。广乔学社美文系列的文章均出自干警的亲身感悟,敬请广大读者品鉴。

    《兰 亭》

    1600多年前会稽山阴的那次聚会,可谓流芳千古的文人雅集。它不仅成就了稀世之宝“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催生出各种兰亭文化。从那时起,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精神符号,文学字典里、文化圈子内,风雅之人所言、所记、所谈再离不开“兰亭”二字。    

    书圣的这篇文章可以用4个“大”字来概括,即大景致、大格局、大转折、大觉悟,试分述之。

    一、眼前有大景致

    群贤聚集之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山水间是极适禅修的境地,该文似一首歌,让人想到《云水禅心》,“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鱼儿戏”。该文又似一幅画,画中我们依稀看见了王籍的若耶溪、李白的敬亭山,看见了竹溪六逸和竹林七贤飘逸的身姿。

    二、胸中有大格局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天上人间,一仰一俯,寥寥数语,已将世间万物包藏襟怀之内,心游万仞,任性驰骋,尽显书圣气象。上述文字直接源于曹子建,后者在《洛神赋》中咏道,“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王文完全是从此中化来。

    三、笔间有大转折

    正当大家“取诸怀抱”“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之际,作者突然笔锋陡转,“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种急转直下、由热到凉,如晴天霹雳般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少年不识愁滋味,待“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右军作此序时年逾半百,自有过来人语。

    四、心里有大觉悟

    好了好了,好就是了。虽“世殊事异”,人生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实为痛哉。至此,作者不再委婉矜持,直接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唯物主义箴言。人生苦短,作为过客的我们,要于天地逆旅之间及时享乐,痛快行事,潇洒为人,不负平生。

    《赤 壁》

    苏东坡恐怕是古今文坛中最能“消费”赤壁故事的人了,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可谓是古文中精品中的精品,巅峰中的巅峰。《前赤壁赋》磅礴大气、开阔壮美,绝对称得上千古名篇;《后赤壁赋》则灵动活泼、妙趣横生,更多些人间烟火气。二者均是古文上乘之作,但就格调而言,《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却不可同日而语。

    从叙事结构上看,《前赤壁赋》是由喜到悲再到喜,于逻辑上讲是一种情感的回归与理性的升华,把作者豁达豪迈的人生观、与天地相接、天人合一的气质状态抒发得淋漓尽致;《后赤壁赋》则是由喜至悲复转为惆怅,调子越来越低,情绪越来越差,让人沉浸在迷茫中无法解脱。作者于江中看到的孤鹤及梦见的道士很是说明问题,其与二者均无语言沟通,但彼此间却十分默契,颇有尽在不言中的意思。事实上,作者藉此表达的是一种空虚与伤感。

    所以说苏东坡的人格也有很大的双重性,既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深纠结和无奈,隐含着些许壮志未酬的遗憾。由斯可见,红尘之中,现实生活里没有尽如人意者,即便豁达如苏子般的人物亦在苦苦寻求心灵的解脱。如前所述,文中那只横江东来的大鹤表达的即是作者孤寂的心情,体现的是作者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对闲云野鹤的羡慕。

    前、后《赤壁赋》都似与道家思想有关,前者开篇即提到羽化登仙,后者最后引出羽衣翩跹的道士,这些都不奇怪。从本质讲,人生的底蕴就是苍凉的,洒脱只是表象,最后都要归于空茫,这本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命运。如此,不论你是何等大贤、何般大才,都离不开这样灰色的宿命,是以苏子这两篇赋中,前者的积极向上与后者的消极颓废并不矛盾。

    编审|王思蒙

    二审|李雨潼

    三审|侯  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