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广乔学社•美文鉴赏】“共沐书香 阅见世界”主题读书月活动——《读〈明朝那些事儿〉:品大明风骨》

发布时间:2025-04-23 15:13:17



    编者按

    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营造书香法院氛围,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龙沙区法院广乔学社以“共沐书香·阅见世界”为主题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全体社员执笔抒怀,以笔锋镌刻思想印记,用文字激荡精神回响。此刻,让我们在春日暖阳中与经典相约,于浩瀚书海里与思想对话,以文字传递阅读的力量。

    读《明朝那些事儿》:品大明风骨

    民事审判一庭审判员 赵亚琳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军卒葬沙场,女儿殉江山,不称臣、不割地、不纳贡。”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被中国最后的汉家天下那刚烈的气节所深深震撼。而《明朝那些事儿》则让我更深入地走进这段历史,感受它独有的“硬气”。

    明朝立国,被人戏称“开局一个碗”,大明王朝崛起于乱世,驱逐外敌,光复华夏,开创了汉族人最后的封建帝国。这种从底层逆袭,凭借自身拼搏改写命运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在朱元璋及其继承者的治理下,明朝也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和气节,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刚的一个朝代。

    到朱棣称帝后,为了确保北疆与关外的稳定,实行有效统治,维护明朝的统一,朱棣迁都北京,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誓言。彼时,北方蒙古势力虎视眈眈,边境烽火连天。朱棣果敢地将都城迁往北京,天子亲临前线,以身许国。书中记载,朱棣屡次亲征漠北,横扫蒙古铁骑,其一生,征战沙场,从烽火中崛起,于军帐中陨落。这种将都城置于前线,天子带头抵御外敌的气魄,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此后,明朝历代皇帝都坚守着这份誓言,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未曾退缩。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这无疑是巨大的危机。但明朝的反应,尽显其刚烈本色。《明朝那些事儿》中记载,朝堂之上,大臣们虽有惊慌,但坚决拒绝瓦剌的勒索和威胁,没有丝毫求和、赔款的念头。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毅然拥立朱祁钰为帝,并亲自指挥北京保卫战,誓与瓦剌决一死战。他,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驳斥求和谬论,勇担保卫京城重任,最终力挫瓦剌,守护了大明河山,为大明续命200年,捍卫了明朝的荣耀。嘉靖年间,面对北方蒙古的侵扰,明朝更是多次派出大军北伐,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崇祯帝时,内忧外患。在大厦将倾之际,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局势已无可挽回。但崇祯帝没有选择迁都逃亡,也没有向起义军低头求和,而是在煤山自缢殉国。还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他以死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誓言,这一刻,崇祯帝的刚烈与决绝,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为大明王朝的落幕而扼腕叹息。正如史书所载,“他的故事真实而残酷”,崇祯帝之死,彰显了明朝直至末路亦不屈的傲骨。

    大明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朝代,这是一个有骨气,有气节,有自己风骨的时代。纵观明史276年,明朝的这种刚烈,贯穿于整个王朝的始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的壮志豪情,到明朝百姓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顽强抵抗,都能看到这种不屈的精神。此精神非盲目自大,而是源自骨髓深处的自信与坚韧不拔。它使明朝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始终坚守气节,历经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对明朝的这种刚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特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奋勇向前。

    编审 | 王思蒙

    二审 | 李雨潼

    三审 | 侯  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