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广乔学社•美文鉴赏】“共沐书香 阅见世界”主题读书月活动——《月动花影西厢下》

发布时间:2025-04-23 15:13:50




    编者按

    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营造书香法院氛围,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龙沙区法院广乔学社以“共沐书香·阅见世界”为主题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全体社员执笔抒怀,以笔锋镌刻思想印记,用文字激荡精神回响。此刻,让我们在春日暖阳中与经典相约,于浩瀚书海里与思想对话,以文字传递阅读的力量。

    月动花影西厢下

    执行局审判员 尹琪

    《西厢记》是一部被无数人解读的经典,但若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部元杂剧,会发现其内核远不止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想象,它更像一面多维棱镜,折射出封建社会中个体觉醒的微光、礼教重压下人性的挣扎,以及自由意志与时代枷锁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崔莺莺的觉醒、张生的痴狂、红娘的颠覆,共同构成了一曲超越时代的生命交响。

    一、崔莺莺: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

    崔莺莺的叛逆并非一蹴而就。佛殿回眸时的“临去秋波一转”既是本能的情愫萌动,也是她对自身作为女性自我价值的重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对封建秩序的挑战。当她在“琴挑”章以《求凤凰》回应张生时,已不再是传统闺秀的被动等待,而是以主动的姿态去把握自己的爱情。这种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在“酬简”一节达到顶峰:崔莺莺以诗笺为剑,刺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虚伪幕布,并敢于在“赖简”的反复中达成对自身追求的确认,所谓闲愁万种其实是被压抑的生命力在寻找出口。而最终短暂的西厢私会,如同黑夜绽放的昙花,短暂却璀璨的昭示着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

    二、红娘:市井智慧对封建伦理的解构

    红娘的形象在本作中多体现为一种机敏的侠义,她将信义从士大夫的道德高阁拉回民间契约精神,用“治家不严”反制老夫人的封建礼制,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市井小民对于封建伦理的反抗,在现代人看来,也不失是一种对精英话语体系的戏谑。当郑恒以门第自矜时,她却讥讽道: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这样的价值判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指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荒谬。

    三、张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张生的痴,单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懦弱,但是却映射着元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科举废止带来个人价值的丧失。此时,张生的痴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抗议,也是自我人性救赎的尝试。这种突围始终带着悲剧底色。当老夫人以功名相要挟时,张生不得不重归科举正途,这暗示着封建礼制无形的大手始终对个人不可逃脱的强制。王实甫虽然让故事止于金榜题名的大团圆,但这却似乎正是建立在其洞察了这种困境不可解的基础之上。或许元稹《莺莺传》中的悲剧结局更接近现实,也更能引人深思。

    《西厢记》让人感到震撼之处莫过于其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性的预言,但或许这也是来源于作者对于社会规律和人性的洞察,而这二者是难以改变的。但《西厢记》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其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反抗以及对于人性本真的重建。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在社会的洪流中人最不应忘却本心,争名夺利不是解忧的良药,人只有抛弃这种不良的利己之心,做好本职工作,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才能够保持本真,才有资格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本真带给自身的权利与责任,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编审 | 王思蒙

    二审 | 李雨潼

    三审 | 侯  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