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来自当事人的真挚肯定,穿过卷宗与文书,经由一面鲜红的锦旗,送至一位青年法官助理的手中,那份触动,足以在心底激起涟漪……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心光熠熠·法官札记”特别篇《潺潺春水 生生不息》,聆听一位青年法官助理的所思所想、所念所感。
《潺潺春水 生生不息》
审判管理办公室法官助理 关一琳
手捧这面鲜红的锦旗,锦旗的绸面在指尖传递着温热的重量,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重重地落在心坎上。“尽职尽责为民解忧 秉公执法公正高效”这短短十六个字,让我这个初入法院的“新兵”第一次如此真切强烈地感受到职业的神圣与荣光。这份褒奖的分量何其之重,它不仅仅是对一起案件处理的认可,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印记;如一簇火苗,点燃了我挺硬担当接续奋斗的激情;似一声号角,激励着我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这面锦旗,源自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年高体弱,被告心存芥蒂,面对这“一老一难”的困境,我内心也曾有过忐忑与无措。书本上的法律条文如何成为化解现实矛盾的钥匙?程序正义如何与实体关怀相得益彰?在主审法官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会了跳出“案卷”看“人心”。若仅依靠常规庭审程序,不仅老人奔波困难,更可能加剧双方对立情绪,于是在法官指导下,我们果断决定“走出去”。在老人弥漫着淡淡药香的朴素居室里,我学会了俯下身去,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用心去倾听老人迟缓却执着的话语,去体会他言语背后的焦虑与期盼。抽丝剥茧,交叉印证,形成证据链条,仔细梳理多年款项明细,终于,我们捕捉到了那个被忽略的细节,为事实认定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面对被告的抵触情绪,我经历了最初释法时的生涩刻板,到后来努力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乡音俚语的蜕变过程。我们多次主动沟通,既阐明法理,也设身处地分析诉讼风险与邻里人情。
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无声的记录着,一个法院的“新兵”,如何在组织的培养下,在司法审判工作实践中,在党员身份的感召下,逐步褪去青涩,时而当“和事佬”,时而化身“及时雨”,时而扮演“红脸汉” ,通过“串门式”谈心,“拉家常式”交心,将纠纷调解融入群众生活,让诉讼止于未发。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见初心,始终以人民的情怀做人民的公仆。
蓦然回首,落叶厚积,笃行不怠,步履不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入职法院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深刻体悟到“温度”绝非对规则的妥协,而是在严格司法框架内注入人性关怀;而党员干部的“挺膺担当”,就是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冲上去,在细微处追求极致。做平安社会的守护者,做法律尊严的维护者,做社会安宁的燃灯者,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择一业,精一世,终一生。平凡岗位也要发光发热。国徽在肩,承载法治的重量;党徽在心,铭记为民的承诺。我们新一代法院人,要时刻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法院的脉搏,永远为人民而跳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春归万物生,策马踏新程。愿在这片山水交融的土地上,法治的温暖和力量如春风拂过,如春水流淌,滋养万物,生生不息。
供稿 | 审判管理办公室
编辑 | 王思蒙
一审 | 关一琳
二审 | 袁海波
三审 | 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