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集阳光防腐之功而免其灼伤之患

——怎么看裁判文书上网

发布时间:2012-05-30 21:11:22


    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阅,对于促进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裁判文书上网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司法公开改革中步伐较大、较受公众瞩目的改革举措之一。各级人民法院将裁判文书“晒”在网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好评。但裁判文书“上网热”的背后,还存在不少的争论。裁判文书上网到底利大还是弊大,如何界定其上网的范围和尺度,如何平衡好裁判文书上网过程中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裁判文书上网给法院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这些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么看

  裁判文书上网的“利”和“弊”

  裁判文书作为直接承载审判活动、体现审判结果的“司法产品”,将其在网上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阅,对于促进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制度层面上讲,裁判文书上网具有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司法监督的民主价值;其次,从审判工作层面上讲,裁判文书上网具有统一法律适用、提升法官素质、助推精密司法、制约司法权滥用、树立司法权威的实践价值;第三,从社会层面上讲,裁判文书上网可以为立法者或者司法解释制定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平台,为学者进行对比研究、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裁判资源,还可以促进法制宣传、培养法律信仰、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等。

  然而,裁判文书上网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法院建设和法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与挑战。一是裁判文书上网会增加法院的负担,加大法官工作量,有时可能会浪费司法资源;二是裁判文书上网后暴露出的质量问题经网络放大,很容易引起媒体炒作,直接影响法院及法官的形象;三是裁判文书上网会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四是裁判文书上网可以让当事人或律师对类案进行对比研究,会引发社会公众对“同案不同判”更多的争议,从而引发法院负面舆情的产生。这些都是裁判文书上网必须面对的问题。

  凡事都有利有弊,关键要兴利抑弊。在当下,裁判文书上网虽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与裁判文书上网体现的司法民主价值相比,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不应成为阻碍裁判文书上网的理由。裁判文书上网是司法透明的重要手段,其提升司法民主、保障公民知情权、加强司法监督、提高法官素质等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使裁判文书上网更多展示其益处,发挥其阳光“防腐”的功效,又尽可能地避免日光“灼伤”之后果。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司法智慧,把握好裁判文书上网的尺度和限制,平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怎么看

  裁判文书的“全部上网”或“选择上网”

  自从裁判文书上网出现以来,关于裁判文书“全部上网”还是“选择上网”,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全国法院每年审理上千万案件,大量的没有典型意义或指导价值的裁判文书上网,起不到统一法律适用的作用,而且会造成许多裁判文书沦为“过剩信息”。另外,各地法院人财物差距较悬殊,所有裁判文书都上网势必增大法官的工作量和法院的负担。另一种观点认为,法院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不上网以外,其他案件的裁判文书均应当上网。这是审判公开的要求,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又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司法行为。

  这个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止,是因为一些人将“全部上网”与“选择上网”这两种做法放在了非此即彼的对立面。“选择性上网”是指有的法院只将质量好的优秀裁判文书上网,将有典型意义的指导性案例的裁判文书上网。这种做法是将“裁判文书上网”异化为“优秀裁判文书上网”,人民群众无法对裁判文书进行全面的了解,无法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从而违背了审判公开这一宪法原则的要求,保护公众知情权的民主价值更无从体现。公民的知情权,意味着公众对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有全面地、客观的知晓权利,而不是仅仅限于信息发布者有选择、有保留或者有隐瞒的信息内容。

  裁判文书上网的司法民主价值要求裁判文书上网不应采取选择性公开的方式,但任何

  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裁判文书上网更不是简单地从否定“选择性公开”,就转化为绝对的“全部公开”。所以,裁判文书上网范围和尺度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裁判文书上网是法院的权力,法院可以有“选择”地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不想公开的就不公开。二是裁判文书应当全部上网,不考虑不公开审理的例外,不考虑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不愿公开,更不考虑当事人的隐私权等情况。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或极端的,都需要纠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明确规定了裁判文书上网的范围和界限。一是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等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的裁判文书不应上网。现代司法制度在确定审判公开这项原则时,就已经把对当事人的保护考虑在内。如果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的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极有可能给国家造成预料不到的损害,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出于这些利益的考虑,裁判文书公开应当对这些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未生效的裁判文书不应上网。生效的裁判文书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引导社会公众对是非曲直的判断,确定一定的法律秩序与规则。未生效的裁判文书涉及到将来有可能被改判或撤销的情形,将未生效的裁判文书上网有可能误导公众。三是调解书和撤诉裁定不宜上网公布。保密原则是调解的内在要求。当事人之所以选择调解或撤诉,是因为不想让纠纷公之于众。从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角度考虑,调解书和撤诉裁定不应上网公布。另外,一些有暴力血腥的描述和有可能传授、传播犯罪方法的刑事案件裁判文书也不宜在互联网上公布。

  因此,全面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应当成为法院促进司法公正的一种制度,展示审判质量的常态工作。“部分”或“选择性”地上网公开裁判文书无法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透明的要求,也与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相左。

文章出处:来源: 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