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司法当求“温开水”效应

发布时间:2012-05-30 21:27:02


                                            傅达林

  一次旅行途中,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说现代人到饭店吃饭,最难搞定的往往是一杯温开水,因为无论是滚烫的水还是冰水或柠檬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遮盖水的本质,只有温开水无色无味入口顺畅,藏不了一点拙。细细品来,作者的话倒真有几分哲理。

  温开水之所以难搞定,在于其既不添加任何可以掩盖杂质的东西,也不对水进行刻意的过滤,呈现给消费者的完全是“原生态的水”,而且温度适中,能让人直接品味到水本身的质量如何。在如今这样一个污染指数不断攀升的社会,再高贵的餐馆可能也难以寻得如此优良的水质,故而只能提供纯净水或柠檬水了。

  温开水的这种品性,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刑事司法。在现代国家的正义系统中,司法起到矫正正义的功能,旨在将因违法行为造成的正义失衡状态修复原状,实现对正义的纠偏。而作为刑事司法,则担当着最重的正义失衡纠治任务,其针对的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公民权利的安全。正因为如此,刑事司法的价值从来不单单体现在个案的公正之中,更辐射到其对整个社会的法治价值传递上。因为很大程度上,社会领域的法治认知与理念嬗变,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刑事司法的直观感受。

  问题是,什么样的刑事司法才是优良的呢?才能让老百姓产生好的感觉呢?才有助于社会法治理念的塑造呢?现代刑事法治理论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标准,例如被美国人所尊崇到极致的程序正义至上,形式法治主义所反复强调的司法严格法定化,还有我国传统中对实体公正的不懈追求。这些标准或许都蕴含着深厚的司法理论,但是从法治的“消费者”来说,人们对一国刑事司法文明与否、进步与否的直观判断标准,却主要来自公开与透明的程度。如同到餐馆吃饭,喝一杯没有杂质的温开水本是最基本的需求,刑事司法的公开与透明,对社会而言是法治最底线的诉求。

  司法公开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要求,刑事司法由于人命关天,其透明与否不仅关涉到被告人权利,更涉及普通民众对司法的认知。他(她)或许对别人的私法纠纷处理过程并不关心,但对于国家追诉过程中是否透明则敏感。部分刑事案件给人留下遗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司法透明度不够,人们难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案件是否确凿无疑地获得了公正审判。

  温开水因为透明而难掺杂质,也正因为返璞归真而功效突出,在病理学上,一杯温开水往往能搞定N种病,乃最寻常最管用的“良药”,对于减轻甚至消除身体炎症至关重要。透明的司法也是一剂不可或缺的“特效药”,不仅能够增强民众对个案正义的认同,有效保护影响性诉讼中的法官权威;同时还能够向社会传递司法运送正义的价值理念,改变民众对生死判官的传统认知。正因为如此,即便讲求司法与舆论保持距离的美国,也在上个世纪的“辛普森杀妻案”中,史无前例地进行直播式报道,让程序公正的理念驻扎人心。如果不是建立在“温开水”一样透明的司法程序上,很难想象民众不会对最终的无罪判决产生深度怀疑。

  公开培育信任,信任产生权威,权威化解冲突。一国刑事司法的透明程序,能化解诸多矛盾与暴力情绪,为社会肌体“治病疗伤”。相反,一杯污浊了的水不仅让消费者产生极大的担忧,更可能让顾客对整个饭店失去信任。如果在程序上留下暗箱操作的怀疑空间,人们便难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案件是否确凿无疑地获得了公正审判,对司法的“诋毁”在所难免。

  如果司法只是选择性公开,就如同过了期的纯净水,因为人工的过滤而偏离了水的本质及人体的需求,此时就需要外在的独立力量促使司法全面公开,舆论的价值由此凸显。无论是司法根由还是司法过程的公开,刑事司法要获得“温开水”一样的良效,必须以不掺杂任何“杂念”为前提,同时以一种温暖的方式进入人心,这样才能增强司法本身的正当性与人文性。说到此,透明则只是温开水品性的一面,水的温度对于消费者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未来的刑事司法应当追求“温开水”般返璞归真之境界,无色无味不藏一点拙,温度适宜让人不难触摸,公开而不隐匿,温情而不势利,这或许就是“温开水”所蕴含的司法哲理。

文章出处:来源: 检察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