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阅案头报刊,但见在名利面前主动谦恭礼让的古今人物不时跃入眼帘,令人感奋,浮想联翩,不说不快。
清道光进士、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一天他收到家书一封,说的是家中为三尺屋场地基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动干戈,要他速归助夺。何绍基一笑,提笔简复一函,并附诗一首:“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他的开导下,终化干戈为玉帛。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更被后人广泛传为美谈。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像何绍基、孔融这样谦恭礼让的古典人物不胜枚举。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名利和地位,更是谦恭礼让的杰出代表。记得儿时的教科书中,“一袋干粮”的故事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时,将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送给了快要饿死的母女三人,结果母女三人得救了,而他却因腹无粒粮,永远地倒在了草地上。建国初期评军衔时,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理应被授予大元帅军衔,但他坚辞不受,所以此衔一直空缺。在讨论评衔工作时,毛泽东对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同志说:“你们都在部队搞过,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他们几位立即摆手:“不要评了,不要评了。”(《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9月11日)。刘、周、邓几位在创建人民军队、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中,功勋卓著,授予元帅之衔当之无愧,但他们都主动谦让了,都提出“不要评了”,这是多么雄伟的气魄,又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啦!一代名帅罗荣桓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群众》杂志1982年第4期)。其谦德之高,更是让人心灵震颤、肃然起敬。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谦恭礼让树丰碑,党的基层干部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好榜样。“天下第一村”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有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他坚持自定的“三不”规矩:一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三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他还将华士镇近几年奖给他的共计5600万元奖金全部交给村集体(《中国监察》杂志2006年第6期)。在这“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今天,吴仁宝这种让利于民的高尚情怀、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折服!
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有些人经不住西方极端利已主义思潮的侵蚀和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诱惑,在名利面前,失却了谦恭礼让之美德,干起了追名逐利(指不正当名利)、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之勾当,甚至出现了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孕妇让座等令人发指的非“礼”现象。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争名于市、争利于朝的丑行更是给社会留下了不好的影响:有的在评比“先进”、“劳模”时,不择手段争着要;有的在评定奖金时,摆功显绩争头筹;有的争相跑官卖官、削尖脑袋谋“肥位置”、抢“好差事”,捞取不正当利益。所有这些行为,都与中华民族谦恭礼让的优良传统格格格不入,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去甚远。
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起谦恭礼让为荣的新风尚,让中华民族谦恭礼让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窃以为,必须着力抓好三点:其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真正做到见困难就上,见名利就让,不为名累,不为利谋。带头树立为民、利民、让民的亲民形象,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社会谦恭礼让新风尚的形成;其二,强化教育,从娃娃抓起。俗说,幼教如漆。现有的教科书中,光有“孔融让梨”、“一袋干粮”的故事还远远不够,还要将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让名让利、让地位,吴仁宝的“有福群众享、有难干部当”等生动事例,编进教科书,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系统的谦恭礼让教育,熏陶一代又一代新人;其三,宣传典型,造浓氛围。典型最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新闻媒体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报道一批让名誉、让奖金、让职务、让座位、让利润等谦恭礼让的鲜活典型,让现实生活中的谦让典型“香”起来,让谦让精神“扬”起来,让谦让大旗“飘”起来,进而促进相敬、相让、相助、相融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