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的信任与尊重的心理态式,以及对法院民事司法认同和信仰的程度。1由于民事法律关系牵涉到千家万户,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又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稳则全局稳。因此,有必要对基层法院的民事司法公信力作一下分析研究。为此,笔者从一个基层民事审判法官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基层法院民事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作了一些考察,并就如何提升民事司法公信力提出了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基层法院民事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民事案件是基层法院的主打案件。基层法院主要工作在基层,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社会对于人民法院的整体评价,更多来自于对基层法院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基层法院的工作水平(尤其是民事审判工作水平)、整体形象和司法公信力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法院和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审判态势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在民事案件上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信仰和司法权威缺失,司法公信力基础薄弱。
在一个法律社会中,司法权威是司法公正的前提,而司法是否有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程度。正如学者所言:“没有权威的公正是短暂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2然而,由于我国长期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人们心里一直潜伏着对司法不公的预设,因此对制度、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在民事案件中,人们习惯于把适用法律的差异与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划等号,对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认识也容易无限放大。有些当事人“惧讼”、“厌讼”,甚至根本不相信法院。当纠纷出现时,他们宁愿花钱进京上访,甚至到外国大使馆“告洋状”,也不愿到法院打官司。有的干脆求助于地痞地霸或者“黑社会”组织,由他们为其摆平事端,讨还公道。有的则“以暴制暴,血债血还”,向对方当事人实施报复,从而取得心理满足与平衡,表现出对司法的极端不信任。
(二)打官司变成了“打关系”,诉讼的公正性被严重扭曲。
案件诉讼到法院后,很多当事人不是按照正常的诉讼程序,在法定期限内向法庭举证,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而是通过“托关系、走后门”,采取请客送礼等手段与法官接触,对法官施加压力来影响案件的审理,使法官作出对己方有利的裁决。即使处于有利诉讼地位的一方当事人,也生怕自己会败诉或诉讼被拖延,把胜诉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关系、人情”上,认为“不管有理没理,有了关系才好办事”,体现了当事人法治观念淡薄以及对司法的极端不信任。
(三)上诉、申诉率居高不下,一审裁判难令当事人信服。
与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相比,民事案件的上诉率和申诉率一直居高不下,宣判后当事人表示服判息讼的很少,败诉方往往会上诉,甚至双方当事人都上诉、申诉。就拿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来说,2009年至2011年所结民事诉讼案件分别为1219件、1208件和1230件,上诉和申诉再审的案件分别为94件、87件和79件,上诉、申诉率分别为7.71%,7.2%,6.42%。2007年以前的上诉率、申诉率则更高。从当事人上诉和申诉的理由来看,大多认为法院裁判不公,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有的甚至认为法院程序违法。这说明我国的民事审判中,一审裁判的公信力还不高,难以令当事人信服。
(四)不少生效裁判没有兑现,使当事人对法院的能力失去信心。
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司法的尖锐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有些地方每年实际执结的案件不到50%。3执行难除法院自身原因外,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不认同、不配合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对裁判结果不服,部分当事人采取消极对抗、拒不执行的做法,甚至公然以暴力抗拒执行。近年来,当事人暴力抗法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说明生效民事裁判依然存在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不能让当事人心悦诚服,自觉履行。
(五)涉法信访愈演愈烈,显现出民众对司法的强烈不满。
近年来,涉法信访不断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出现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不正常现象。有文章指出,在全国的信访案件中,涉法涉诉信访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30%,为数最多,且呈逐年上升态势。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7年,最高法院办理来信来访147449件人次,地方各级法院办理来信来访3995244件人次,其中2007年全年涉诉信访达455242件人次。这些涉法信访中,涉及民事案件的信访竟占了71%。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对法院(尤其是地方法院)的裁判很不认同,对民事案件的裁判更不认同,表现出了其对司法的强烈不满。
(六)社会上的民谣流传和媒体炒作,使司法形象大打折扣。
以歌谣形式针砭时弊,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是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对人民法院和法官嘲讽的民谣,如“饿死莫做鬼,气死莫告状”,“官司一进门,两边都托人”等等,反映了当事人打官司难和司法腐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同时,不断有媒体报道法官执法违法或吃、拿、卡、要,甚至将“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和“找回一头羊,吃掉一头牛”当成了法官及打官司的代名词。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和见诸报端、网络的报道,所反映的虽然不是法院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内容也未必全部真实,但至少表明了公众和媒体对司法尤其是民事司法的不信任心态,这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极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