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高校招录正成一场乱战

发布时间:2012-07-04 17:19:08


高校招录正成一场乱战  

--------------------------------------------------------------------------------

( 2012-06-30 )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声音  

  

  戴 查/画    

  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教育部日前重新调整发布了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其中规定,禁止高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不得以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严禁高校间恶性竞争(6月29日《新京报》)。

  这几天,去地方上的中学走走,到处都能见到各色高校招生办的代言人,他们活跃在校园里、饭桌上、宾馆间,带着独家的“内部政策”,与班主任及考生、家长游说。目的有二,要么是争取优质资源,要么是完成招生数量。从多足鼎立的“掐尖”录取到乱象纷呈的诡异“点招”,与其说是考生的权益被逐步尊重、高校开始俯身倾听基础教育的声音,倒不如说是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后的慌张失措。

  根据教育部本月5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比去年减少2%;而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今年是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4年下降,从2008年的1050万,下降至今年的915万。而早在2009年,媒体就密集报道了各地大学城的“门庭冷落鞍马稀”:譬如位于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学校搬走一半,小商城里的店铺关张一半,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本科部也相继搬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更是直言:“破产”其实已经来了。不少实行非学历教育的自考助学教育机构已经出现倒闭的现象,接下来就是学历教育机构。当此背景下,看所谓“预录取协议”与高额奖学金,就能嗅到扎扎实实的危机之味。

  “十条禁令”的意思,是剑指高校招录工作中已然出现的乱象苗头。但实际上,仅仅靠应景式的“禁令”,已经不能纾解高招市场上的顽疾。一方面,我们自然还记得2011年教育部门关于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结果呢?三令五申后,状元产业链依然红火。制度的效力有个边际递减的法则,一条禁令都执行不力,十条禁令果真能拨云见日?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乱象背后,是本质上的生源危机,在涉及根本利益及生死存亡问题的招生环节,仅仅一部规格有限、责罚不明的“禁令”,就能灭了部分高校以潜规则自救的决心?

  有限的生源数量、紧逼的专业淘汰机制,当这些面对被扩招撑大的“胃口”时,迟早要遭遇供求上的阵痛。就像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没有规矩与秩序,没有监管与疏导,倾销式竞争等无序的乱象,迟早要戕害到底线的公平正义。高考干净之后,高招如果混沌暧昧,“最不坏的选择”就可能导致最坏的结果。

江苏 邓海建 读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