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民族文学是影视剧的富矿

  发布时间:2012-07-10 19:34:48


  少数民族电影这些年来快速地发展着。无论是历史片、战争片或生活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像《回民支队》《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却没有湮没这些脍炙人口的影片的经典性。

  近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成吉思汗》《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国际大营救》《红河谷》《傲蕾·一兰》《图雅的故事》等影片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多样的电影表现形式,成为中国电影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景观,其中的多部影片以和世界相通的情感赢得了国外影迷的青睐,捧回多个奖项。少数民族文学对影视剧发展的推进作用,值得我们关注。简单说,民族文学是影视剧的富矿,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叶广芩的《采桑子》、叶梅的《男人河》、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等小说,都改编成了影视剧,并产生广泛影响。

  在改编的过程中,文学与影视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的力量,可以更好地走向民间、走向世界,更丰满真切地展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一个个塑造出来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书本跃上荧屏,为广大观众所熟识和记忆。而影视只有汲取了文学的营养,才会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尤其是已在文学界获得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有力地推动了电视剧在文化品位和美学品位上的提升。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将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

  在当下泛娱乐化的文化背景下,清醒地坚守自己的艺术路线,才是影视文学工作者明智的选择,因为能够让电视剧艺术流传下来的,还是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是影视最内在的血脉。现在我国每年的影视剧作品数量持续猛增,但真正的精品力作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剧本缺少文化内涵。有很多摄制机构,不愿花大的精力抓剧本创作,心浮气躁,筹到钱就急于开机拍片子。对文学剧本没有敬畏之心,出不了好作品。

  剧本是打造影视精品的基础,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现在,影视取代了文学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但文学对影视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张艺谋曾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

  从真正的精品力作看,文学成就了电影,电影也提高了文学家及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放弃了从文学中寻找电影的主题、美感和人性深度,挖掘人物和故事的努力,电影的原创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旦失去优秀文学的滋养,影视作品便容易降低品位、影响品质,滑向媚俗和“无文化娱乐”。

  影视业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是靠文学的复兴,《让子弹飞》的票房能够如此冲击冯小刚、张艺谋等人,就是马识途先生的小说写得好,所以经过改编后才会效果更佳。冯小刚的电影几乎都是从刘恒、刘震云、王朔等人的小说改编的。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更是文学兴则影视兴。像扎西达娃的小说《冈拉梅朵》、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叶尔克西的散文《永生羊》等都曾改编成电影,并在国内外获了奖。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影视剧的富矿。今年年初,民族文学杂志社与新影响影视公司合作,将从《民族文学》上发表过的作品中挑选出适合改编影视剧本的小说和散文,拍摄55个少数民族的电影。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相信必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影视剧作品获得观众的认可。

文章出处:来源:文艺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