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民族电影:走向世界的一种新可能——记第二届北京民族电影展

  发布时间:2012-07-10 19:47:33


  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举办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民族电影展”于5月底正式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映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将以“高原情”、“草原歌”、“多彩民族”等为单元,以“民族文学与电影”为主题,放映21部优秀的民族题材影片。参加此次展映的影片分别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壮族、羌族、侗族、回族、苗族、藏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12个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是第二届北京民族电影展的活动内容之一。

  由北京市民委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已连续举办两届,展映国产影片160部,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受到美国、法国和日本电影节的邀请。

  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举办期间,举行了多场民族题材电影的展映活动,开办了各种论坛。其中在首都高校举办的多场“北京民族电影展论坛”,对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这样一个专项电影展的举办,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牛颂和副主席饶曙光都有清醒的思路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最早申请办民族电影展的时候,有保护的想法。我们确实感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深刻的民族电影,但这并非一个市场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现象,尽管他们有的还有很大的艺术提升空间,但他们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少数民族艺术家的文化自觉”,牛颂说,在筹办电影节的过程中,他们越发感到了这些作品的震撼力,把这些电影的出现称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所以,今年电影展主题就叫“新文化电影展”。

  “为什么既不叫少数民族电影,也不叫民族电影?因为新世纪电影,在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在院线中见不到,但是它们在国际上得奖很多,很受欢迎。中华文化的底蕴、底色和底气,在新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日益鲜明地体现出来。这些影片很少受到西方商业电影模式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对电影更崇高目标的执著追求,在应对电影市场的初级阶段和在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中,坚定地守护人类文化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新作品继承了少数民族电影黄金年代的优质传统,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的新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象,反映出各族人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自尊和自信。”牛颂说,办了电影展以后,他对少数民族电影更有信心了,因为在大量的研讨会中,专家们不但非常推崇电影展的办法,而且认为,在民族电影中有希望出现能和好莱坞抗衡的、反映中国精神、国家形象价值观的,能够与世界交流的影片。

  主持“北京民族电影展论坛”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表示,所谓新文化电影,推崇电影的文化品格,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的多样性,推崇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的人性美。电影以新的眼光关照民族文化遗产,呈现出人与自然等世界性的电影主题。尽管在当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背景下,新文化电影看起来还比较滞弱,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它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的能量,显然是巨大的。

  李道新说:“事实上,以当代新文化电影为主题标示的民族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继武侠片、功夫片之后走向世界的一种新的可能。”

    民族电影需要人文关怀

    和产业关怀的平台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副主席饶曙光看来,民族电影急需一个推广平台:“今年2月,中美达成共识,每年要增加14部好莱坞电影,同时分成也从13%提高到25%,这对中国电影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希望我们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一个健康和多元的发展,而这种多元当中民族电影是一个瑰宝,是不可缺失的。其实现在世界更希望看到我们的民族电影,在走向世界电影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民族电影很可能是一个亮点。”

  饶曙光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呼吁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艺术院线,探讨了20年,但是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电影资料馆想做一个尝试,我们定了三大板块:民族电影、儿童电影、青年导演的电影,尽管这些电影在整个电影中处于相对弱势,但是它对于我们整个电影的多元性发展和展示,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中国电影现在在产业上面临着冲击,民族电影更应该有人文关怀和产业关怀的平台。”

  牛颂认为,按照电影发展的规律,当产品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产生市场的细分,会出现艺术院线。艺术电影之所以在国外很火,但在国内很冷清,正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还不具备建立艺术院线的条件,“所以我们致力于首先在北京促成一个院线的出现,或者我们可以叫特色院线,培养我们的观众,同时也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广这些优秀的电影。”

  牛颂说,目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了艺术电影的平台,而且原创性很强,“现在的商业电影,90%以上都不是原创的,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90%以上都是很原创的,出现了很多具有世界性主题的电影,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像《季风中的马》,和欧洲经历过游牧民族的广大观众发生强烈共鸣,卖到了40多个国家;像《碧罗雪山》,得奖无数,它的主题也是世界性的。很多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认为,这些电影已经站在了世界电影前沿,如果有钱,一点都不输给大片。但我们的电影产业还落后,特别是电影特技相当落后。所以我们觉得,要宣传他们,更要引导他们面向市场。”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关键

  谈到目前少数民族电影的问题,牛颂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关键。他表示,北京民族电影展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传播能力、国际性、专业性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联系还较少,缺乏交流,在文学创作和电影剧本以及相应的评论供求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链条,导致有些导演找不到优秀的剧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拍摄成好的影视作品。为此,北京民族电影展将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为了扶持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日前联合发布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文学剧本遴选活动启事”。

  在首都高校举行的论坛活动上,上千名学生也在关注民族电影、讨论民族电影、思考民族电影,在学生们的发言中,有理性地思考与分析,更充满了深情和期待。一位学生甚至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长诗,表达她对观看民族电影后的感动与理解。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娄向阳说,我对民族电影的前景并不悲观,因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当一个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作为一个有社会属性的人,他的精神诉求会强烈地表达出来。我想到那个时候,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坚守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电影自然而然会迎来一个春天。

文章出处:来源:文艺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