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人生的常态
文 雷传桃 (赵双玲载自《党支部工作指导》2012.05)
一直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失败的书,作为礼物,送给正在求学的儿子。但因杂事缠身,那本反复在心里酝酿的书,只得一次次搁浅。
那几去书店吧。只见铺天盖地都是成功学的书籍,一些周身名牌包裹的成功人士闪亮地印在封面上,笑容可掬地做指点迷津 状。我竟然找不到一本直面失败的书。再过两年,儿子就要大学毕业了,从校园迈入社会,迎接他的风雨的洗礼。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是,他的求职可能会一次次失败,如果选择创业的话,也有可能一次次失败……
我最担心的是,儿子能否挺过一道道难关,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家长的,谁不希望子女在工作上、事业上和感情上一帆风顺,一步步抵达成功的理想之境呢?可问题是,失败永远比成功多。通常,学校教育及媒体宣传最多的是成功人士,他们周身被奇异的光环笼罩着,分明是励志大师,似乎连一个眼神都能对孩子孩子们起到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
成功意味着鲜花、掌声,还有数不清的笑脸;成功意味着别墅和名车,还有滚滚不断的挣大钱机会。追求成功的人越多,说明社会的内驱力越大。
于是,像我儿子这样的90后。误以为成功很简单,很好复制,谋求到手,只是易如反掌的事。
看看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难以容忍失败。他们把投资孩子作为最有价值、最有回报的行当,让孩子们从童年开始,课余时间就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所占满。
而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人心,越来越功利;成功越来越成为香饽饽。
遥想当年,在计划经济的坚冰开始融化时,摆摊卖馄饨、卖茶叶蛋也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成功的模式越来越难以复制。现实世界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获成功的永远是极少数幸运儿,如同金字塔塔尖儿,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的幸存者。
罢罢罢,我还是抓紧时间写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吧,只想告诉儿子等90后: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好,也称得上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