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紧紧抓住金审工程建设这一契机,在人才培养、软件应用与开发、辅助系统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信息化建设助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目前,该省14个市州和123个县区全都实现四级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在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执行、统计等各项业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了审计管理自动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新格局。
人才培养:掌握信息技术“金钥匙”
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为了让审计人员掌握信息技术这把“金钥匙”,2006年以来,湖南省审计厅先后组织10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培训业务骨干近500人。近年来,又组织开展了全省计算机审计初级培训。目前,该省共有37名审计人员通过了审计署计算机中级水平考试,有1768人获得审计署AO认证考试合格证书。
从2009年起,湖南省审计厅启动审计实务导师制,建立起一对一“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省审计厅已确定了10名能熟练使用AO系统、具有较强数据采集转换能力和计算机审计分析能力的实务导师,并对26名爱好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有发展潜力的审计人员进行培养,提高尖子人才计算机审计能力。
2011年,湖南省审计厅引进专业指导,与系统开发商北京中软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了湖南省金审工程服务办事处,由中软公司派出服务人员,负责OA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持,并由服务办的专家到审计项目现场进行具体指导,跟项目带徒弟,有效提高了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
软件开发:小天地大作为
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湖南省在使用AO开展现场审计的基础上,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开发了多个适应现场审计需求的小软件。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已开发和应用常用审计工作软件20多个,广泛应用于金融、财政、税务、水利、企业等各个专业审计,将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其中,财政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财政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研究获国家版权,并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上,该省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抓数据采集环节,提高对接技术。该省先后开发了预算转换模块、通用联接数据库程序、财政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生成表记录数程序等软件,较好地实现了转化各种大型数据库,并将远程数据导入到本地等功能。在审计工作中,综合运用数据采集技术,解决了系统数据采集难题。二是抓住数据分析环节,提升应用效果。近年来,湖南省审计厅先后开发了个人所得税计算程序、信贷审计程序、关联表审计程序、AO审计辅助工具等lO余种软SQL语言的问题,省审计厅研究出一种“按钮式”的语言,即将SQL语言提升为通用的审计脚本语言,制作成一个个按钮,使审计分析变得简单又直观。目前,该厅已制作了财务账套处理、财务数据自动审计等审计方法,共计177项具体审计功能,为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辅助系统:让管理如虎添翼
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为管理服务。根据湖南省实行审计权能“四分离”管理模式的需要,该省审计厅充分应用金审工程系统平台,先后研发了审计对象数据库、审计统计分析系统、审计执行管理系统、审计会商系统等审计辅助系统,构建了全省审计信息化网络,实现了AO和OA两个系统工作平台的相互连接,使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执行等环节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被审计单位综合信息管理,提高了调查和筛选审计对象的工作效率,使审计计划的编制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审计统计分析系统实现了审计结果台账自动汇总、分析、对比,形成规范的报告,直观清晰。
审计项目跟踪与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实时显示审计项目实施的最新进展,便于审计机关动态掌握项目审计的进度和开展情况。
通过审计执行管理系统可对审计项目结果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查询和适时提醒,并对一个时期内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分类对比,自动生成审计项目执行报告。
该省还建立了审计会商系统,为全省14个市州审计局配备了终端设备,通过政务外网与市州审计局联通。
(摘自《中国审计报》2012年7月9日 第1919期)
2012-07-13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