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鲁迅的自知之明

发布时间:2012-07-27 09:48:21


                                          鲁迅的自知之明

                                              史飞翔

                                          党课2012.5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比拟。他曾是近百年来第一位受到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在如何面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上,鲁迅表现出他难得的清醒与理性。

    1927年春,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量,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询问鲁迅本人对这件事的态度。鲁迅当时正在广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去上海的船票,但是他还是很快地给台静农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如下:

    静农兄: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

    由这封信我们不难看出,在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件事上鲁迅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那就是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鲁迅之所以要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鲁迅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自己不配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深知当时中国的新文学才刚刚起步,距离世界文学的尺度还相差甚远。所以,他不作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鲁迅担心他一旦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会破坏自己的创作心态。他怕自己获奖后不能再安心从事文学创作,写不出好作品,或是沦为“御用文学”。第三,鲁迅认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应持一种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态度。他说:“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可见,鲁迅并不希望诺贝尔文学奖能“可怜”或是“优待”我们,他从内心渴望中国的作家能站起来,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里面固然不乏谦虚的成分,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对自己的客观认识,鲁迅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像今天我们的一些作家,不知天高地厚、痴心妄想,动辄踌躇满志、自不量力地满世界扬言自己要冲击某某大奖,同时背地里厚颜无耻、挖空心思乃至不择手段地去“运作”各种所谓的“奖项”。

    鲁迅先生虽然失去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机会,但是他在面对巨大的荣誉诱惑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自尊自爱同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因此他的人格反而更加高大伟岸。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