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活在全球一体化的多元时代,我们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社会上充斥着浮躁的情绪。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重塑忠诚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政法工作者,人民法官为什么要忠诚、如何做到忠诚,就更为重要!因为忠诚是内心的信念,是政治责任和社会担当,人民法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部门,法官的忠诚是首要的政治本色。
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在法官队伍中,绝大多数法官都是共产党员,都了解党的历史,并自愿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员的法官,我想,我们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于党的事业就是按党的要求做好法官的审判工作。具体说来,我想举几个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其一,我们如何思考群体案件。群体案件,从诉讼法的角度看,理论上是倾向于代表诉讼,但实践中,我们有效的方法是一案一立,这样做有利于防止群体访,有利于不稳定因素的防控。群体访的主体因素非常复杂,主体建设也非一日之功,其最重要的缺失是法律文化的不足。理想的法律与现实的法律是有差异的,中国的法律必将面临中国的司法实践,必须直面我国的现实,这也是中国法治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法官的我们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审判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
其二,我们如何思考改革中的法律。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进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党的领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因素是我国法律区别于西方法律的重要内容。中国国情考虑得越充分,法律的适用才越贴近实际,法律的权威才能进一步树立。从立法与司法结合的角度看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三个至上”,才能步调一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可以说,作为一名法官,群众工作做得越好,对法律的运用就越深入,就越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做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对法律的评价,也直接关系到对党的形象的评价。因此,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在解决问题中促成当事人养成以法律为坐标的行为方式。
第三,用感情升华我们的工作。奥运口号著作权案是一起奥运前非常敏感的案件。我们合议庭成员重点考虑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法律裁判问题,二是如何团结每一位有奥运情感的当事人。前一个问题,法律业务讨论过多次。后一个问题,与当事人无数次促膝长谈,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由于工作的真诚付出,当事人并没有因为输赢对法律有成见,反而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法院的温暖,这是因为法官用感情在做工作。
对人民的忠诚
2011年第2期《中国审判》刊登了一篇题目是《审理民事案件的思维》的案例,讲的是2009年我们处理的一起信访案件。在这起案件中,一个不懂文化的老农民最后变成可交流的人,一个缠诉闹访的当事人最后在调解过程中变成没有无理要求,恭恭敬敬听村长、镇长方案的人。案件的难点是转包合同是否当然无效,辩驳无效的理由是转包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得到了村委会的默认。案情并不复杂,但给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求索法律及其公正。我的回答是,法官虽然掌握着公正的钥匙,但透过案件去寻找的公正是复杂的,当你在这个案件或无数引起你进一步思考的案件中发现公正不能轻而易举得到时,解读法律的动力和如何正确地解读都来自于司法为民的情怀。法官要秉承对案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求索精神。法律通向公正,却不能标明每一起案件如何实现公正,在法律与公正之间包含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包含法官对公正的探索,而其动力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下忠诚履行人民对法官赋予的光荣职责。所以,对人民忠诚才能对法律忠诚,才是真正的人民满意的职业忠诚。我们的职责就是用忠诚换取当事人的信任,赢得当事人的敬重,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司法为民的感情。
对法律和职业的忠诚
对法律忠诚、对职业忠诚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其难点在于是否能践行。2003年,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的同事们提出了“崇高的事业、美丽的心情”工作口号。伴随这样的口号,我和我的同事们成功调解了中讯公司诉联想公司与姚某,超拓公司诉雄和公司与黄某等多个非常复杂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判决处理了数字图书馆侵权案、民间剪纸传统著作权案等案件。在调解与判决的成功摸索中,同事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职业收获与日俱增,爱岗敬业的精神得以弘扬,2002年、2003年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先后荣立了二等功、一等功,深受当事人赞扬的集体让大家感觉到对法律忠诚、对职业忠诚的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司法建设快速推进的今天,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支持和依赖是空前的。作为共和国的法官,责任重大!能赶上这个法治建设的伟大时代,我们同时又是个幸运儿,我们一定会满怀激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担当起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全力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信仰。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干警政治本色,以法官的赤胆忠诚,在审判事业上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