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曾国藩的“拙”

发布时间:2012-03-02 07:45:09


                                       赵双玲载自2012年第二期《党课》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评价自己“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这并不完全是谦词,曾国藩的智商只是中等。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战略。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他却在大盛之中觉察到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果断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既然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自己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不走捷径,总是用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彻底根绝了八旗绿营兵痞的油滑习气。他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左宗棠在瑜亮情结的驱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却因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与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曾国藩遇事从不怕费心费力,定要不留死角地进行分析。每次处理完事情,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为下一次参考。他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正是得益于这种“笨拙”的方法,大体上处理得都很得当。
     对曾国藩的成功,他的老部下郭嵩焘解释得最为恰当。曾有朋友问郭嵩焘,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癫、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