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
赵正军,河南省郑州市一名普通市民,也是河南省法院系统的“名人”,他每年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不下百起。
本网记者邓红阳
在河南省法院行政审判系统,提起赵正军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赵正军是郑州市的一名普通市民,近年来,他和行政机关的信息不公开较上了劲,屡次把行政机关推上被告人席。
他最初走的是“王海”式的商品打假之路。然而,他到工商、物价、卫生等部门查看相关信息时,多数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
2006年2月19日,他向郑州市工商局举报其下属机关不履行信息公开的规定,郑州市工商局因未及时调查处理,被他起诉到法院。庭审后,市工商局作出了调查处理。法院动员赵正军撤诉,赵不同意并最终败诉,这是他的“第一次”。
“我最害怕的,是没有说理的地方。如果说我去法院提出诉讼,法院不受理,那我就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打假目的了。但现在是,我的诉求不仅得到保证,无论是败诉还是胜诉,结果都挂在网上,都可让大家品头论足。裁判文书上网,使我看到了法院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胆识。”赵正军说,他告过市政府、省政府,告得最多的是工商、物价、税务、城建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连的行政部门,如今,裁判结果网上都有。
“打了多少官司我自己也记不清了。”赵正军说,最忙的时候一上午要开5个庭,如果粗略计算一下,一年发起的诉讼在100至200件之间,一年的复议在300至400起之间。最多的一次,一个月就复议了省里一个部门180起。
“知情权的实现离不开司法公开的保障。”赵正军说,他的“民告官”案件也有败诉的,但败得心服口服,“法院判决书光说理部分就有五六页,全是给你摆法律,讲道理,让你受教育,长见识。判决后,又及时上网公布,我能说出啥?再说了,现在我打官司前,总要上网搜搜有没有公开上网的判决,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我也不愿输官司”。
“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我感到,河南的司法环境因公开而改变,法院、行政机关正在变得透明和开明。我感谢能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赵正军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