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杜士明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0万元,其违法所得62万余元予以追缴。
工资不够花,银行前职员盯上信用卡套现
被告人杜士明,今年29岁。2008年至2009年,高中文化程度的杜士明曾在浙江杭州一家银行做过信用卡业务员,熟悉信用卡办卡流程等业务。
2012年3月,杜士明在一期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中看到有人利用骗取的信用卡套现的报道,这期节目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决定也玩上一票。
“这样来钱快。我平时开销大,靠工资都不够我花。”杜士明在案发后的警方询问笔录中这样交代自己的犯罪动机。
杜士明的目标是一张有着高信用额度的卡,而一般信用卡的额度一般只有一万元,满足不了杜士明“来钱快”的要求。那么,怎么去找这样一张卡呢?
“一些有钱人因消费需要,他们的信用卡往往是钻石卡、白金卡,有着几十万元的信用额度。”杜士明说,这些有钱人的身份标志往往就是一辆好车。而他寻找有钱人的方法正是通过在网络上向他人购买车主信息进行筛选。保时捷、宝马、奥迪,这些车子的车主被列入杜士明的名单。
然后,杜士明通过一些与信用卡非法业务相关的QQ群,向他人购买名单里车主的个人信用报告。
这份个人信用报告上记载了许多车主的隐私信息,如家庭地址、配偶姓名、联系电话等,一般只有银行才持有。而让人诧异的是,这居然也能“买”到。
买来信息偷梁换柱,用新卡替换旧卡
有了这份至关重要的信用报告后,接下去的问题就简单了。
杜士明先致电银行客服,冒充持卡人,谎称自己的联系方式有改动,要求更改。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了验证来电者是否是持卡人本人,会问几个持卡人办卡时填写的隐私问题。而杜士明因有信用报告在手,自然一一对答如流。于是,持卡人的联系方式便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过来。
随后,杜士明再致电银行,谎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或者没磁性了,要求挂失或者重新发卡。就这样,新卡就寄到了杜士明手上。
杜士明拿到卡后,开始疯狂套现。2012年4月至8月,他一共套现4张信用卡,受害人金先生的卡是他套现最多的一张,近45万元,另外三名受害人的卡则分别被套现8万元、5万元和4万元。
这些钱款,杜士明买了一辆马自达轿车,和老乡合伙开了个游戏厅,其他的被挥霍一空。
2012年6月的一天,家住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的金先生收到了一封银行寄来的信用卡对账单,一看上面的消费记录让他大吃一惊:对账单上显示他一共刷卡消费了约45万元。而金先生已经很久没有用过这张信用卡了。向银行询问时得到的回复更让他匪夷所思:银行系统显示该卡已于5月底挂失,并重新领了一张新卡,而且联系方式均已更改过。金先生和银行方面马上选择了报警,至此,这桩“隔空取物”的信用卡诈骗案件开始浮出水面。
2012年8月16日,杜士明故伎重演,去收取银行寄来的另一受害人的信用卡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连线法官■
个人信息轻易被改 暴露银行监管漏洞
此案虽然已随着法槌的敲响而尘埃落定,但折射出的信用卡管理漏洞却引人深思。
承办此案的刑庭法官提到,此案中被告人杜士明赖以犯罪的两份重要材料车主的信息和个人信用报告,都涉及到个人信息的非法出售。
据被告人杜士明交代,车主的信息,他是以每条一毛钱的价格成千上万条批发收购的,而个人信用报告,则要昂贵得多:200元一份。但由于杜士明是在网上联系的匿名卖家,难以追查。
法官表示,类似于车主信息的这类个人信息泄漏早已不是新鲜事,很多人都有过这类遭遇:买个车子就收到无数二手车交易信息,买个房子就收到无数开盘信息,甚至考试报个名都收到无数培训班的信息,这其实都折射出一条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产业链。而至于信用报告的流失和泄露,则是银行无法推卸的责任。
同样反映银行管理漏洞的是客服对来电要求更改联系方式审核不严——被告人杜士明提供了一些个人资料后,银行就草率修改了原有联系方式。好在绝大部分银行都是需要持卡人以办卡时登记的手机号码致电客服才允许修改信息,但仍有极个别银行,疏于审核,把关不严,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