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这么一个高规格的会议选择在眉山召开,这是对我们眉山开展“诉非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们深受鼓舞。孟建柱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周强院长的讲话,高屋建瓴,为我们眉山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4年,眉山市共发生7万多件矛盾纠纷,通过“诉非衔接”将其中接近95%的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法院之外,最终进入到法院判决的还不到4000件。这就使得人民法院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审理好复杂案件,并将这些案件做成精品、典型。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社区支书,矛盾纠纷调解第一线工作的亲历者,我对眉山市“诉非衔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成功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是得益于眉山市党政主导构建的大联动工作格局。眉山市委、市政府将“诉非衔接”试点工作作为我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加强职数、编制,划拨经费保障的同时,将民商事案件万人起诉率、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率、委托委派调解成功率纳入全市综治目标考核,有力地推动了“诉非衔接”各项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是得益于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调解队伍。建立起覆盖市、县、镇、村、组五级的调解工作网络,共有调解组织达11751个,并向农村中心户、小区、商场、景区延伸,包括泡菜、枇杷、物业等具有地方产业特点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000多个。全市1344个村(居)全部建立了调解室,在册的调解人员2万余名,这为眉山的“诉非衔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撑。
三是得益于人民法院创建的诉调对接平台。眉山两级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主动出击,将各类非诉调解组织“请进来”,同时,运用司法专业知识加强对各类调解组织的指导和培训。更重要的是,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达成的调解协议可以在得到法院的司法确认后,变得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单个纠纷通过这样低成本的方式来解决,已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
眉山的“诉非衔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生动实践。从初创到逐渐走向成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了眉山一个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