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士部》:“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意思是士是会办事的人。数目从一开始,到十结束。由一、十会意。孔子说:“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简要道理来的人就是士。”从古文字字形来看,“士”并非从一、从十,因为甲骨金文中“十”作“丨”形。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单独的“士”字,两周金文“士”字作 ,与现在楷书的写法一致。对“士”字的本义解释其说不一。王国维认为甲骨卜辞中牡字所从“丄”,就是“士”字。郭沫若也有同样的看法,并认为“士”像男性生殖器官。董作宾认为甲骨文中“ ”与“士”字形同。林沄先生认为甲骨金文中“士”与“王”两字同形,像横放的斧钺之形。
“士”是古代男子的通称。《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女,指成年男女;也指美人图,这个意义也写作“仕女”。由男子义又引申出对男子的美称义,即指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和能力超群的男人。如现代汉语中有复合词力士、勇士、志士、国士。力士指力量超群的人,勇士指勇气、力量超群的人,志士指志向远大超群的人,国士指一国之中超群的人。许慎用“事”来解释“士”,就是指会做事、能做事、有才干的人。自古及今,可以说学而优则仕。
“士”又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社会阶层,属于最低级的贵族。在商周时期,天子之下分为三等,即诸侯、卿大夫、士。诸侯从天子那里接受封国,卿大夫从诸侯那里接受采邑,士从卿大夫那里接受俸禄。文献里常把“士大夫”连称,原本指的就是居官有爵禄的人。春秋之前的士多为武士,春秋以后的士多为文士,逐渐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分子的通称。士林,泛指有文士身份的人。“士”又是古代四民之一。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上古治狱之官也称“士”。《尚书·舜典》:“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士官,就是狱官或监狱的别名。古代军制中,兵卒称士。后多指车上的兵卒,以区别步卒。《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士”又是现代军衔的一级,在尉之下,分上士、中士、下士。今有成语士饱马胜,意思是军中粮饷充足,士兵气势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