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字源齐说——“车”

发布时间:2015-07-13 14:00:20


    《说文解字·车部》:“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这里的“舆”指的是车厢,“轮”指的是车轮。段玉裁解释说:“车上的东西很多,许慎只说‘舆’和‘轮’,是因为车上最重要的东西当属车厢和车轮。”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车”是个象形字,字形与商代出土复原的车相似。上古的车为独辕,车辕上端为一根横木是车衡,衡上有人字形的车轭,用来架在牛马的脖子上;车辕下端连接车轴,轴两端为车轮;车轴上面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车舆(即车厢),车厢的后面都留有缺口或开门,以便乘者上下。“车”的本义就是车子,是古代交通运输工具和作战设备。在我国“车”的发明很早,传说“车”是黄帝所发明的,因而称之为轩辕氏。《路史》记载:“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另一说法是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许慎认为车是奚仲所造,奚仲是夏后时的车正,车正是古代掌管车服等事情的官吏,他还发明了用马拉车。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是商代所制造的。

    上古乘车一般是站立在车厢中,车厢前面有横木叫轼,以供乘者扶持,车厢上两边的横木叫较(读jué),以供乘者凭靠。乘车时以左方为尊,驭车者居中,在右为骖乘(陪乘者)。兵车的乘法则有不同,一般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驭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帅车是主帅居中指挥作战,驭者居左,骖乘在右,任务是保护主帅和排除行车时所遇到的障碍。在先秦,战车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战车越多军力越强大。因此古代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古代的车有两个轮子,所以它的单位名称也称“两”,为了避免与计算重量的单位名称的“两”相混淆,后来增加表意的“车”旁写作“辆”,又与“车”连用构成双音词“车辆”,作为车的统称。古代有一种酷刑叫“车裂”,民间称为“五马分尸”。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秦国兵强国富的基础,却激起旧贵族势力的愤恨,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台,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太子的老师)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以车裂之刑杀之。

    车又指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公元前655年,晋国想要穿过虞国攻打虢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邻国,建议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并引述当时的谚语“车辅相依,唇亡齿寒”加以说明,结果虞公不听劝谏,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这里的“辅”就是面颊,与“车(牙床)”一表一里,互相依存。

    “车”又是象棋棋子的一种,读jū,如车、马、炮。

文章出处:鹤城晚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