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广乔学社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庭审直播录播 预决算公开

 

以邹碧华精神为镜敢于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15-07-27 09:34:21


    学习邹碧华精神,要立足时代背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征程上,敢于担当、不辱使命。

    邹碧华同志用47载的光阴诠释了“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崇法尚德”的法治理念。学习邹碧华精神,要立足时代背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征程上,敢于担当、不辱使命。

    增强服务群众的为民担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正体现了邹碧华同志的人生追求。他始终坚持以真情服务体现司法温情。他率先搭建上海市首家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面对来访群众,亲自接待;不辞劳苦登门看望上访当事人;为维护当事人隐私,在立案大厅专门设置独立的法官接待窗口及接待室。这些点滴小事,彰显他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为改善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他在担任上海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主持制定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有力地保障了律师的执业环境。鉴其生涯,司法为民没有终点,他所期待的是一个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相关法律从业者,因共同的法律信仰、职业期待及社会使命,而组建成一个司法共同体,为高扬司法人民性之根本而努力,为推进司法公正之目标而尽职守责。

    增强干事创业的职责担当。忠诚事业、忠于职守、忠实干事,是每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司法改革的引路人,邹碧华同志将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法治事业。自2014年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加班是常态。改革方案的制定,历经数次修改,每一句话都需要层层推敲,每一条规定都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和审判实践的支撑。除了法官的身份外,邹碧华同志也是位法学教授,毕生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他熟知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深知涉诉纠纷多样化、激烈化的趋势,如何处理好愈来愈多的社会矛盾,唯有怀揣着责任心和使命感,致力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攻坚克难,钻研学术难点及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方能善解法律、善解矛盾,这是时势对法律职业人职责要求使然。他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心理学》《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的展开与评述》等书籍,还撰写40余篇法学论文在《法学》《法律适用》《民事审判前沿》等法学核心刊物上发表。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提出的解决审判方法和审判思路问题,成为现代法官职业核心技能的必备守则。在改革的艰难道路上,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先行者执着的法律信仰,一个人民法官孜孜不倦的职责担当。

    增强求实克难的改革担当。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冲破旧制度、触动现有利益,将会面临残余势力的冲击和新制度仍需完善的过程。目前,司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各自利益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改革发展全局,少想一想政绩,多想一想群众,只有立足实际,注重方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改革的举措才会落到实效上,才能在司法能做与司法应做之间寻求比率的最大化,构建理性权威的司法价值体系。面对这些,邹碧华同志始终践行敢啃“硬骨头”的信念。在推行法官员额制过程中,他坚持联系岗位实际及多年工作经验,立足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摒弃简单地“一刀切”工作方法,注重吸纳年轻的优秀法官,根据办案数量、案件质效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选拔一批优秀司法公职人员进入法官序列,推动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增强务实创新的角色担当。改革设计需要创新思维,需要跳出条条框框传统思维模式。邹碧华常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在实务中,他也是这样践行的。在长宁法院担任院长期间,他就大胆创新,逐步探索法官助理制度、法院信息化建设等设想。近年来,他研究推行法院效率管理试点,率先研发执行流程、信访工作台账等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可视化”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师参与信访接待等科学管理制度,探索执行流程模式改革;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打造十大司法公开平台……种种举措,涉及法院工作诸多领域,创造性地将信息化手段、大数据、统计学理论等前沿性技术引入司法改革。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继承是最好纪念,人民对邹碧华人格魅力的敬仰,也是社会对法治中国建设与司法改革的期盼与关注,法治信仰的接力一代传承一代,期待所有司法岗位上奋斗着的同仁,在中国法治道路上奋勇前行、不辱使命。邹碧华同志生命有限,但邹碧华精神永恒。

责任编辑:张晗琨    

文章出处: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5-07/26/content_100529.htm?div=-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