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功学、厚黑学热销大江南北之后,各类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便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遗憾的是,许多记录仅仅披着人文关怀的外衣,历史的幌子之下空洞无物,甚至连内容和逻辑都难以自圆其说。抛开这背后出版机构逐利的驱动不谈,创作的背景与作者的实力,往往成为决定作品口碑和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无论褒贬,为官为相为将的曾国藩都被视为成功的典范,他的身上有着太多人为涂抹的神秘光环,引导大众对治国治家治身等丰功伟绩啧啧称奇。其实,曾国藩的奋斗史绝非一段浪漫的星梦传奇,大多是经历了窘困、险恶,甚至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生劫难,而这些坎坷的境遇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作为曾国藩湖南双峰的老乡,刘绪义博士在其新作《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一书中,通过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视角,重新解读晚清危局中社会精英的责任与使命,微观展现了这位晚清忠臣在修身、齐家、教子、治军、为官、用人、处世等多个维度的“先进事迹”,相信会为广大读者在事业发展、人际交往中提供很好的帮助。
在本书开篇的自序中,刘绪义博士便开创性地提出了“当官好比做慈善”的观点。在他看来,深受儒学熏陶浸染的曾国藩,开创了其他很多官员所不敢开创的规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把做官当成一门技术活,而是力图植根于学问之一根柢上,将做官看成是做慈善,把民生当作一桩大生意。因此,有慈善心、慈善力、慈善行与慈善品的曾国藩才能解放思想,顺应时代需求,在陶铸世风和培养人才方面花足气力,为官数十年屹立不倒,最终走出了个人的小天地,走进了历史的大视野。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诸多观点和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是一介书生,舞文弄墨是他的本行,可是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成丰帝让曾国藩投笔从戎。他只得勉为其难,率领数万湘军与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拼战了十几年,几度生死,历尽劫难,终于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柱石人物;他怀着“徐图自强”的理想,首创洋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他又有大量的日记、家书及奏稿、著作等传世,留给了后人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在曾国藩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传记、著述、家书、日记,乃至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等等都四处可见。直至21世纪的今天,曾国藩不仅热度不减,更有愈发爆表的趋势。
历史学家雷颐曾提出:如今,漫画式书写曾国藩最流行——他就像万金油一样,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角度,方方面面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和人们的心理饥渴。但不可否认,曾国藩是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中率先由儒家传统经世致用转向学习洋务以图自救的优秀代表,深入剖析他一生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他在应付时代大变局中采取各种举措背后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通过《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我们不难发现,读懂了曾国藩,就相当于找到了打开近代史的一把锁钥,进而可以真正理解近代中国。因此,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