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透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伫立美茵河桥头,手风琴奏出的舒缓乐曲,可以让你的心情彻底放松;到河两岸的各类博物馆中徜徉,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这座城市的人对文化的倚重。
法兰克福是一座文学和艺术之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歌德就出生在法兰克福。参观歌德的故居,亲身体会一下大文豪小时候家中浓郁的文化气息,看看《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诞生房间,寻找少年歌德在心中为《诗与真》、《浮士德》等作品埋下了哪些伏笔。入夜后,还可以进入文学之家,安静地听一场文学朗诵会,与赫赫有名的作家促膝谈心般地交流。
如果要理解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的气质,一定要去施泰德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815年的博物馆是法兰克福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典范。就在其他城市都在艺术和文化领域缩减开支的时候,施泰德博物馆在今年2月底揭开了其当代艺术新馆的神秘面纱。连续3个晚上的开幕酒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兰克福市民的节日。施泰德博物馆最初由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施泰德于1815年发起建成,此后近200年的维护和扩大也都是在法兰克福的市民和私人基金会的支持下完成的。此次新馆的建造斥资5200万欧元,其中一半来自私人捐赠。听说整个施泰德博物馆的展品中,有1/3来自私人赠送。
在古典和现代艺术展厅穿行,我发现这里的藏品画幅大多较小,像是挂在客厅墙壁上的装饰,常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豁然发现莫奈、拉斐尔等大家的作品。正如现任馆长霍莱恩说的,与德国许多国立博物馆相比,施泰德博物馆的馆藏不敢妄称最多、最精华,但在私人艺术收藏机构中,能有如此多的精品,涉及如此大的历史跨度,施泰德博物馆则是独一无二。
施泰德博物馆的三层展示空间分别展示了1300年—1800年间经典大师的作品、1800年—1945年的现代艺术,以及1945年至今的当代艺术。新落成的3000平方米当代艺术展厅位于地下,是传统展厅的现代延伸。为了突出展品的艺术感,由施耐德和舒马赫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整个展览空间使用了白色基调,展览空间的分隔可根据需求变化,简洁灵动。建筑的亮点在于它的拱顶,195盏圆形灯,照亮整个展厅。展厅的上方是一片凸起的草坪,夜晚,灯光映照下,邀人驻足,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成了这一艺术景致中的一部分。
就在世界其他城市都在考虑如何发展经济时,法兰克福政府却将年预算的9%投入到文化中来,这一比例在德国位居首位。法兰克福人真正意识到,一座城市不能只有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它对于城市的形象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施泰德博物馆当代艺术新馆上方草坪的圆灯上,写着新馆建设赞助者的名字,在草坪的最高点,笔者看到这样一行字——“献给通过非凡的投入让扩建成为可能的市民。”在这座从来没有过皇帝和选帝侯的城市,其发展一直依靠市民的积累和对社会的回馈。施泰德博物馆体现了法兰克福参与付出、独立自信的文化形象,它让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