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笔者来到66年前著名的红色根据地“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红色”不是历史,在这里,清浦区人民法院一支党员队伍忠诚地履行审判职能,守护着里运河畔的稳定与和谐,诠释着他们对党对人民的深情挚爱。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飘扬的党旗团结和凝聚了淮安市清浦区法院干警走上了一条以党建工作提升审判效能的大道。党旗下,他们戮力前行,硕果喜人——2010年,荣获首批“全省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全省法院清理执行积案先进集体”、“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有一种力量让人奋进
2007年底,清浦法院新一届党组成立后,面对在全市法院中处于下游的尴尬“排位”,开展了主题讨论,找到了支持法院跨越发展的优势:40%的党员法官,办结了全院近七成的案件。他们迅速明确了“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思路。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以党建促审判”的运行机制?院长王新阳回忆当初的思路:党建和审判看似毫不相干的两项工作,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有机的密切联系,载体就是建设“学习型法院”,不断通过党员干警的司法决策能力和司法管理能力,使他们适应审判形势的发展变化。
思路决定走向:清浦法院开展了“红色法庭”活动。每月由一名党员开一次“示范”庭,从刑事、民事、行政等部门挑选典型案件。开庭这一天,审委会委员们也要来当学生,并分组讨论打分,让“示范庭”变成镜子,“照”出主审法官庭审的亮点和失误,“照”出全院法官庭审规范和驾驭能力。
在“红色法庭”的影响下,清浦法院又开办了红色学校。现在每到周末,干警们都自发来到法院的阅览室,在淡淡的书香中放松一周的紧张,大伙们都说这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红色学校开办三年后,王新阳深有感触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很大,要求很高,借助红色学校这个平台,干警们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就不会落伍。”
学习,一股清风激荡着全院干警们的精神面貌。原先牌桌、酒桌上的身影拥进了“支部小书桌”和“党员讲坛”,学习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现在全院干警本科以上学历已接近100%,研究生学历从零到12%,学术论文在全国法院系统论文竞赛活动中该院中标3篇,列全省基层法院首位,读书的成果转化成了工作的效果。
有一种关怀让人温暖
变“给我上”为“跟我上”,是清浦法院党组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的标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观念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一身正气”是带好队伍的法宝!清浦法院党组提出:要想队伍的作风过硬,首先班子作风必须正,作风正就能聚人力促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院党组一班人始终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以自我批评的勇气,不断主动加压,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以更强的司法决策能力和司法管理能力适应法院的发展。
三年过去了,区人大主任杨惠纯说起法院党组赞不绝口:“人心齐,泰山移。法院党组靠行动团结和带动着全院干警。在对清浦法院测评中,干警对院党组满意率连续四年达100%。而在人大、政协的评议中,对法院满意率高达98%。”
党组关爱干警的行动,温暖着清浦法院这个大家庭:安排早餐、单身汉“周转房”,发放洗衣卡、生日蛋糕券,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干警们心里暖和着;一年安排两次外出参观考察,听专家授课——干警们办案给力了;邀请人大视察、聘请企业座谈,到乡镇走访——法院和群众关系融洽了;案件量化考核、职位优胜劣汰——全院风气正了,干警们有奔头了。说起关怀,法官小杨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去年正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奔波呢。院党组知道了,让我安心工作,院里给出面解决。呵呵,这不是给我解决了难题?!”
在清浦法院,这样为干警排忧解难还很多。“关心干警要体现在细微之处”,院党组就是这样要求党组每一个成员,从关心干警职务和职级入手,切实体现组织关怀。2008年起累计有52名干警走上了中层干部正、副职,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竞争格局。
有一种精神让人前行
“因为山在那儿”,这句话被世界登山界视为“圣经”。如今,这句话被清浦法院党组引进党建工作中,提出“以党建促为民司法,因为党的根在人民群众那儿”。清浦法院党组始终要求干警将实干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切实解决党员联系群众的感情、能力、方法和成效问题。
模式一:便利群众诉讼,建立党员示范岗。在诉讼服务中心,他们设有党员导诉台、党员调解室,诉讼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电话有人接,咨询有人答,约见有人排,上诉有人办,执行有人促,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截至目前,诉前调解纠纷841件,司法确认157件,委托调解124件,完善立案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将调解工作贯穿办案全过程,案件调解率达73.6%,跃至全市前列。
模式二: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党员模范庭:遇难事,支部在;办难案,党员上。在处理某污水处理厂的拆迁纠纷中,行政庭的4名党员集体请缨,成立办案组,立下军令状,保障重点工程推进。小组兵分两组:第一组人员向企业争取增加拆迁补偿款;第二组人员面对的则是农民兄弟观念上的阻力和琐碎的谈心工作。为此,他们组织了十余场次座谈会,不分昼夜地动员农民兄弟在维护好合法的拆迁利益基础上支持城市发展,保障了重点工程的如期开工。
有一种热情让人争先
清浦法院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人员不足素质补,年龄偏大干劲补,职能不多特色补”,以此激发干警工作热情——我行我能我成功!从前年开始,法院与全区9个街道乡镇和85个社区村委会签署“院社共建”协议。驻社区的43名党员法官接待法律咨询1100多人次,协助基层组织调解纠纷171起,以司法确认的方式化解土地承包、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等纠纷157件,积极排查社区投诉等不稳定因素,发现并有效钝化邻里纠纷36起。
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中,清浦法院干警走访辖区企业41家,集中召开座谈会4场,培训企业员工800多人次,就合同签订、管理考核、劳资发放等问题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48份,形成《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等调查报告12篇。院领导班子挂钩重点项目,联系投资项目14家,协调化解涉法难题,得到园区企业的一致认同。
文化建院让清浦法院庄重中透出丰富的法文化元素,展示了人民法院新时代的精、气、神。在法院广场上数百米的“文化墙”上雕刻着中外法制人物、法的渊源,红色教育基地里有正反面人物的对比和警醒的忏悔书、廉政宣传片,红色教育基地正在向周围群众辐射,成为全区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