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天都在想:艺术永恒,人生短暂。假如来得及把你所理解的东西写出百分之一就好了,结果却只写出万分之一。”这段话是托尔斯泰写于1865年。他的话完整体现出他一生的追求,哲学、实践、艺术的“三位一体”。他从十四岁起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并立志“要为他人而活着”。并在《童年》中总结到,“假使人人追求自己的福利,将会产生秩序的混乱;假如人人力求自己本人的完善,秩序就无论如何也不会遭到破坏”。
他是贵族,自幼在俄国上层社会成长,青年时代也曾沾染旧贵族的恶习。在结婚之前,他把自己的日记给妻子看,他的妻子哭着对他说,真想把他和日记同时扔出门外。但他也长期生活在乡间,熟悉农民的贫困和对地主的不信任。他曾说过“存在着农奴制的当代,有教养的地主不可能合理的生活。”他对俄国社会和贵族阶级的腐败感到厌恶,同时受卢梭思想的影响主张从道德层面进行社会改革。《一个地主的早晨》中,始终贯穿着这种思想。
托尔斯泰擅长于战争题材的书写和人性的刻画。在我读到《塞瓦斯托波尔》时,在常年随时都会有偷袭、阵地战、与军港炮击的环境下,一个老年士兵和他的妻子甘于命运、乐观爱国的生活热情,让我深受感动。当然,我本人最喜欢的,还是《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伯爵其实是托尔斯泰两端人生思想的真实写照。安德烈追求意识自由,充满对贵族阶级的疲乏和厌倦。年轻时崇拜拿破仑,但在奥斯特里茨的战场上看到那永恒和美丽的蓝天,感悟到与这高远无垠的蓝天相比,拿破仑如此渺小。并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期间,与士兵亲密无间,被大家称为“我们的公爵”。皮埃尔则是追求理想的化身,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动态,对信念执着追求,善良而富于感性,在被法军俘虏期间,接受了博爱、把个人融入整体的卡拉塔耶夫思想,被穷苦的人民亲切的成为“我们的老爷”。人民思想贯穿与全书始终,在托尔斯泰的理解中,人民的一部分是农民、士兵,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的优秀品质,也包含主张平等、博爱的优秀贵族。书中也有对像库卡金家族、安娜·舍列尔等腐朽贵族的批判。
《安娜·卡列尼娜》开始就描写卡列宁家、谢尔巴茨基家的混乱,展现了十九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由贵族和资产阶级“混血”统治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安娜和列文,是作者探索民族出路得出的两种答案,一是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上流社会走向毁灭,一是同淳朴的人民交往、共同劳动来找到出路。
《哥萨克》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短篇小说,青年贵族奥列宁为躲避债务而从军到高加索,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应该是受到莱蒙托夫笔下毕巧林形象的影响,同时也与托尔斯泰青年从军经历相似。认为同混乱的贵族生活相比,高加索是卢梭式的世外桃源。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汇总。通过聂赫柳多夫为了赎罪而为马斯洛娃奔走营救,他开始同人民接触、并被人民的优秀品质所吸引,并最终融入人民。马斯洛娃在服役期间结识社会主义革命者,被他们的甘于牺牲的品质受震撼,最后同革命者西蒙松相结合。全书的两个主人公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身份中解放出来,通过与人民的结合来实现了灵魂的“复活”。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托尔斯泰一生及其主要作品的一些认识和感受,很高兴和大家共同分享,可能部分观点过于局限或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海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