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里,大众耳熟能详的应该是关雎了,长久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歌,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 然而他又顾虑重重,羞于开口,只能在想象中跟姑娘接触亲近和结为配偶。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需求,作为开篇,控制自己的欲望则是教化的根本。
但是我个人的看法,它应该是一个婚礼上,祝愿结婚的人,夫妻情深的一个乐章。简单的说,就是婚姻典礼上的乐歌。那么当我们把诗的主题确定为不是恋爱诗,而是结婚典礼上的诗时,就有个问题:《关雎》是排在《诗经》之首的,那么这种排在《诗经》之首是偶然的吗?接着再问,古人把一首婚礼上的乐章放在了诗篇的开头,这又意味着什么?
现在因为《诗经》里出现“荇菜”这样一些水藻类植物,有人就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民歌”,这也是不合适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里的”参差荇菜”是水藻类的植物。其实它暗示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因为我们在古代的一些相关记载当中看到,祭祖的时候要采集一些水藻类的植物,敬献给祖宗,而这个往往是由家庭主妇来完成的。另外里边出现了“钟鼓”“琴瑟”,当一个“钟鼓”跟“琴瑟”同时出现的时候,它意味着一种典礼。 所以说如果不重视这些东西,不重视“钟鼓”和“琴瑟”出现在什么场合,不了解这些名物,你就难以去把握这个《诗经》的主题。而把握了《诗经》的主题,我们就可以把《诗经》引向了一种文化的深处。
在中国的逻辑架构里,一个人在家是个好孝子,好兄弟,他到社会上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分子。再简单地说就是:好家庭,培养好的社会分子,社会成员。这就是一个中国逻辑:把一个人的教育的完成首先放在家庭之中,往回追就是一个好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孝子。但是这种逻辑是个中国逻辑。因为我们在古希腊,比如说像柏拉图写的对话录里面,我们看到的则是:家不能够培养希腊公民。因为家里长期待着的是女人和奴隶,女人只有半个人格,奴隶全无人格。那么半个人格的女人怎么培养出一个完整人格的希腊公民呢?不能,那么在哪去培养?要到阿格拉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中国设定相异的文化逻辑。
所以我们通过解读像《关雎》这首诗,把它的主题像调照相机焦距一样调准后,它的文化含义就出来了。也可以说当我们理解了文化含义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就能感觉到那种庄重和典雅。而这才是诗经反应社会生活的一个切入点而已。诗经之妙,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