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据以生效的法律文书的严肃性,让申请执行人预知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提示如下:
1、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立案后,应填写《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表》,如不能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的,可导致案件执行期限过长,甚至申请执行人的权利不能实现,案件处于终止执行状态,执行不能的风险责任由申请执行人自行承担。
2、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立案后,被执行人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在规定的期限内,有义务向如实填写《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表》,逾期不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本院将视情节依法予以罚款、拘留。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可提供证据行使异议权,对被执行人填写的财产申报表无可供执行财产线索的,申请执行人对此又提不出新的证据证明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可能处在终止状态,执行不能的风险责任由申请执行人自行承担。
3、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提供的财产状况依法穷尽了执行措施、调查手段的,应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的结案标准,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方式结案,也可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按照法律规定的其它方式结案。执行不能的风险责任由申请执行人自行承担。
4、被执行人为公民的,因生活困难无能力履行执行依据所确定的义务,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案件,可导致依法终结执行的后果。
5、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案件进入破产程序后,可导致依法终止执行的后果。
6、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可导致依法中止的后果。
7、人民法院受理的仲裁裁决案件,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可导致依法终止执行的后果。
8、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对执行依据进行申诉或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请再审后的案件,上级法院通知或裁定指令中止执行的,需要等待再审结果的,可能导致案件依法中止执行的后果。
9、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其它情形。